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一种弹跳式机器人小车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弹跳式机器人小车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5:19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车,尤其涉及一种弹跳式机器人小车。

背景技术:

1、目前,为了执行巡检、探测、物资输送等任务,研发了各种机器人车辆,机器人车辆通过搭载不同的执行终端,能够执行各种不同类型任务。

2、但是,机器人小车在行进过程中,会遇到障碍,此时由于其车轮直径较小,无法通过一定高度的障碍,从而限制了其运动范围,导致使用有限。需要对机器人小车的越障能力进行改进性设计,以提高其适用范围。

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弹跳式的机器人小车。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弹跳式机器人小车,用以解决现有机器人小车的越障能力有限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包括:底盘部分、车体部分和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底盘部分和车体部分之间,所述弹性装置能够储存弹性势能,且所述弹性装置的弹性势能释放后能够实现底盘部分的跳跃;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弹簧、电机、线缆和导向滑轮;所述线缆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导向滑轮与车体部分连接;所述弹簧设置在车体部分和底盘部分之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旋转时,能够通过线缆拉动车体部分下移。

4、进一步地,所述底盘部分包括:车轮、底盘和导向柱;所述车轮转动安装在底盘上,用于实现车辆的行驶功能;所述导向柱固定设置在底盘上,且垂直于底盘设置。

5、进一步地,所述车体部分包括:车体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内部,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能够沿所述导向柱上下滑移。

6、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柱的外部,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和底盘的上表面之间。

7、进一步地,所述线缆位于支撑板和导向滑轮之间的部分垂直于底盘的上表面;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旋转时,能够对线缆进行收放。

8、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滑轮的旋转轴平行与底盘的上表面。

9、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末端固定安装有绕线轴;所述绕线轴为腰鼓形。

10、进一步地,所述弹簧设有四个;对应地,所述导向柱也设有四个;四个导向柱分别设置在底盘的四个边角处。

11、进一步地,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固定设置在底盘上。

12、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设有一块或多块。

1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小车还设有行驶机构、探测模块和控制模块;行驶机构用于驱动车轮实现小车行驶功能;所述探测模块用于探测路面信息;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和处理所述探测模块测得的路面信息,且能够控制电机的旋转和行驶机构的运转。本实用新型的行驶机构、探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均可采用现有产品、部件或模块来实现,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范畴。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至少能够实现以下效果之一:

15、1.本实用新型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基于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原理,实现了机器人小车的跳跃性能,从而提高机器人小车行进中的便捷性,解决了当前智能机器人车辆越障能力差的问题。

16、2.本实用新型中将机器人小车分为底盘部分、车体部分、弹性装置等三大部分,通过弹簧蓄力、释放的过程,使得机器人小车在行进时能够跃起一定的高度跨过障碍,从而达到提升其越障能力的目的;通过电机带动线缆收缩或放松,拉动支撑板和车体进行位移,实现对弹簧的反复蓄力和弹跳时的释放;通过电机实现弹性势能的多次储存,进而能够在越障时提供所需的弹性势能。

17、3.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小车,通过设置配重块,合理调节小车底盘部分和车体部分的质量关系,进而能够提升小车的弹跳高度,优化小车的弹跳能力和越障效果。

18、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部分、车体部分和弹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部分包括:车轮(102)、底盘(103)和导向柱(105);所述车轮(102)转动安装在底盘(103)上,用于实现车辆的行驶功能;所述导向柱(105)固定设置在底盘(103)上,且垂直于底盘(103)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部分包括:车体(101)和支撑板(104);所述支撑板(104)固定安装在所述车体(101)的内部,且所述支撑板(104)与所述导向柱(105)滑动配合,能够沿所述导向柱(105)上下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06)套设在所述导向柱(105)的外部,且位于所述支撑板(104)的下表面和底盘(103)的上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108)位于支撑板(104)和导向滑轮(109)之间的部分垂直于底盘(103)的上表面;所述电机(107)的输出轴旋转时,能够对线缆(108)进行收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滑轮(109)的旋转轴平行与底盘(103)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07)的输出轴的末端固定安装有绕线轴;所述绕线轴为腰鼓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06)设有四个;所述导向柱(105)设有四个;四个导向柱(105)分别设置在底盘(103)的四个边角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固定设置在底盘(10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跳式机器人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设有一块或多块。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弹跳式机器人越障小车,属于机器人车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器人车越障能力有限的问题。本技术包括:底盘部分、车体部分和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底盘部分和车体部分之间,所述弹性装置能够储存弹性势能,且所述弹性装置的弹性势能释放后能够实现底盘部分的跳跃;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弹簧、电机、线缆和导向滑轮;所述线缆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导向滑轮与车体部分连接;所述弹簧设置在车体部分和底盘部分之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旋转时,能够通过线缆拉动车体部分下移。本技术通过弹簧储存弹性势能,通过弹簧放松实现小车的弹跳,实现了机器人小车的弹跳式越障。技术研发人员:郭欢,李升才,史超,李理,牛海涛,曹伟超,刘铁成,徐坤,修全发,郭凯杰,李旭光,邓振文,郏奎奎,刘雨健,张恩帅,郭铖,张准,董跃峰,汪亚军,闵青云,李炳劭,孟莹莹,万倩倩,周天晴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技术研发日:20231219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4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