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3:41:26
本发明属于吸塑成型,具体涉及一种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相关技术中,在制造空调风管时,通常采用吸塑成型工艺,即hdpe材料挤出后,通过成型模具合模,采用吹针吹气,使hdpe材料充满模具型腔,产品冷却后开模取出风管,再经过切边即可得到制品。
2、现有技术(公告号:cn106003672b)公开了了一种汽车空调风管吸塑成型方法,其加工包括以下步骤:将片材加热,置于上凹模和下凹模上,两个凸模分别压在上凹模和下凹模上的片材上,抽真空,两个凸模升起回位,再启动转动动力缸驱动上凹模和下凹模同时翻转90°在机身的中部合并,热压成型,同时切断片材四周。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汽车空调风管吸塑工艺导致产品表面质量差,壁厚不均匀的问题。
3、在该现有技术中,由于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的距离无法调节,因此当上凹模和下凹模同时翻转90度时,如果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的距离过小,可能造成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使上凹模与下凹模发生损坏,如果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的距离过大,又可能造成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无法紧密贴合,从而降低了空调风管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的距离无法调节,当上凹模和下凹模同时翻转90度时,如果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的距离过小,可能会造成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使上凹模与下凹模发生损坏,如果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的距离过大,又可能造成上凹模与下凹模之间无法紧密贴合,从而降低了空调风管的加工质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采用调节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当第一旋转机构带动第一凹模转动90度,且第二旋转机构带动第二凹槽转动90度时,增大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之间的距离,以避免第一凹模与第二凹模的转动时发生干涉,从而避免产品发生损坏,同时当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转动90度后,使第一丝杠能够带动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相对移动,从而确保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能够紧密贴合,进而实现使两个片材能够紧密贴合,以避免两个片材之间出现间隙,以提升空调风管加工质量的效果。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2、一种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架、第一支撑板、第一丝杠、第一移动座、第一旋转机构、第一凹模、第二移动座、第二旋转机构、第二凹模、第一压模机构、第一凸模、第二压模机构和第二凸模;支撑架呈l形,支撑架固定在底板上;两个第一支撑板固定在底板上,两个第一支撑板嵌入支撑架内,且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有间距;第一丝杠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第一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移动座内设置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第一移动座的第一螺纹孔套装在第一丝杠的第一外螺纹的外侧;第一旋转机构安装在第一移动座上;第一凹模为中空腔体,第一凹模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吸附孔,第一凹模与第一旋转机构相连接,且第一凹模与第一气泵相连通;第二移动座内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二移动座的第二螺纹孔套装在第一丝杠的第二外螺纹的外侧;第二旋转机构安装在第二移动座上;第二凹模为中空腔体,第二凹模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吸附孔,第二凹模与第二旋转机构相连接,且第二凹模与第一气泵相连通;第一压模机构安装在支撑架上,且第一压模机构位于第一移动座的上方;第一凸模嵌入支撑架内,第一凸模与第一压模机构相连接,且第一凸模与第一凹模相对;第二压模机构安装在支撑架上,且第二压模机构位于第二移动座的上方;第二凸模与第二压模机构相连接,且第二凸模与第二凹模相对;其中,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相适配,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相适配。
3、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旋转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连接部、第一齿轮、第一气缸、第一滑块、第一齿条、第一滑轨、第一挡板、第一支撑座和第一缓冲支撑座;第一安装座内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座固定在第一移动座上;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凹模的底部相连接,第一连接部嵌入第一安装槽内,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一齿轮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且第一齿轮位于第一安装座的外侧;第一气缸固定在第一移动座上;第一滑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块与第一气缸相连接,且第一滑块位于第一齿轮的下方;第一齿条安装在第一滑块上,且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一滑轨固定在第一移动座上,且第一滑轨穿过第一滑块的第一滑槽;两个第一挡板固定在第一移动座上,且两个第一挡板位于第一滑轨的两端;第一支撑座固定在第一移动座上,且第一支撑座位于第一凹模的下方;第一缓冲支撑座为弹性体,至少两个第一缓冲支撑座固定在第一支撑座上,且至少两个第一缓冲支撑座与第一凹模的底部相贴合。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旋转机构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连接部、第二齿轮、第二气缸、第二滑块、第二齿条、第二滑轨、第二挡板、第二支撑座和第二缓冲支撑座;第二安装座内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座固定在第二移动座上;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凹模的底部相连接,第二连接部嵌入第二安装槽内,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齿轮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且第二齿轮位于第二安装座的外侧;第二气缸固定在第二移动座上;第二滑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块与第二气缸相连接,且第二滑块位于第二齿轮的下方;第二齿条安装在第二滑块上,且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滑轨固定在第二移动座上,且第二滑轨穿过第二滑块的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挡板固定在第二移动座上,且两个第二挡板位于第二滑轨的两端;第二支撑座固定在第二移动座上,且第二支撑座位于第二凹模的下方;第二缓冲支撑座为弹性体,至少两个第二缓冲支撑座固定在第二支撑座上,且至少两个第二缓冲支撑座与第二凹模的底部相贴合。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压模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第一导向杆、第一轴承座、第一直线轴承和第一限位板;第一液压缸固定在支撑架上,且第一液压缸与第一凸模相连接;两个第一导向杆的一端与第一凸模相连接,且两个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支撑架;两个第一轴承座固定在支撑架上,且两个第一轴承座分别绕设在两个第一导向杆的外侧;两个第一直线轴承分别套装在两个第一导向杆的外侧,且两个第一直线轴承分别嵌入两个第一轴承座内;两个第一限位板分别与两个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一轴承座的上方。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压模机构包括:第二液压缸、第二导向杆、第二轴承座、第二直线轴承和第二限位板;第二液压缸固定在支撑架上,且第二液压缸与第二凸模相连接;两个第二导向杆的一端与第二凸模相连接,且两个第二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支撑架;两个第二轴承座固定在支撑架上,且两个第二轴承座分别绕设在两个第二导向杆的外侧;两个第二直线轴承分别套装在两个第二导向杆的外侧,且两个第二直线轴承分别嵌入两个第二轴承座内;两个第二限位板分别与两个第二导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上方。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柱、第一电机和第一光杠;至少两个第一定位槽设置在第一凹模的顶面上;至少两个第一定位柱与第一凸模的底面相连接,且第一定位柱与第一定位槽相对;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槽设置在第二凸模的底面上;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与第二凹模的顶面相连接,第二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槽相对,且第二定位柱与第一定位槽相对;第一电机设置有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固定在底板上,且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与第一丝杠相连接;第一光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板相连接,且第一光杠依次穿过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还包括:支撑辊组件、限位挡板、第三液压缸、压平辊组件、第三导向杆、第三轴承座、第三直线轴承、第三限位板、第一平移机构、第一吸取机构、调节机构、第二平移机构和第二吸取机构;至少两个支撑辊组件安装在底板上,且至少两个支撑辊组件位于支撑架内;限位挡板固定在底板上,且限位挡板位于支撑辊组件的一侧;第三液压缸固定在支撑架上;压平辊组件与第三液压缸相连接,且压平辊组件位于支撑辊组件的上方;两个第三导向杆的一端与压平辊组件相连接,且两个第三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支撑架;两个第三轴承座固定在支撑架上,且两个第三轴承座分别绕设在两个第三导向杆的外侧;两个第三直线轴承分别套装在两个第三导向杆的外侧,且两个第三直线轴承分别嵌入两个第三轴承座内;两个第三限位板分别与两个第三导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两个第三限位板位于第三轴承座的上方;第一平移机构安装在支撑架上,至少部分第一平移机构位于支撑辊组件的上方;第一吸取机构安装在第一平移机构上;调节机构安装在底板上,调节机构位于支撑架内,且调节机构位于第一平移机构的下方;第二平移机构安装在底板上,第二平移机构位于支撑架的外侧,且第二平移机构位于调节机构和第一丝杠的外侧;第二吸取机构安装在第一平移机构上。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支架、第一让位槽、第一导向轨、第一调节板、第一夹持板、第一导向座、第二让位槽、第二导向轨、第二调节板、第二夹持板、第二导向座、旋转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电机架和第二电机;调节支架固定在底板上,调节支架嵌入支撑架内,且调节支架位于平移机构的下方;两个第一让位槽设置在调节支架的顶部,且两个第一让位槽位于调节支架靠近第二平移机构的一侧;第一导向轨呈梯形,两个第一导向轨嵌入调节支架内,两个第一导向轨与调节支架的顶部相连接,且两个第一导向轨位于调节支架靠近第二平移机构的一侧;第一调节板位于两个第一导向轨的下方;两个第一夹持板与第一调节板相连接,且两个第一夹持板分别穿过两个第一让位槽;第一导向座内设置有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呈梯形,两个第一导向座与第一调节板相连接,且两个第一导向轨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导向座的第一导向槽;两个第二让位槽设置在调节支架的顶部,且两个第二让位槽位于调节支架背离第二平移机构的一侧;第二导向轨呈梯形,两个第二导向轨嵌入调节支架内,两个第二导向轨与调节支架的顶部相连接,且两个第二导向轨位于调节支架背离第二平移机构的一侧;第二调节板位于两个第二导向轨的下方;两个第二夹持板与第二调节板相连接,且两个第二夹持板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让位槽;第二导向座内设置有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呈梯形,两个第二导向座与第二调节板相连接,且两个第二导向轨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导向座的第二导向槽;旋转板嵌入调节支架内,旋转板与调节支架的顶部转动连接,且旋转板位于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之间;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旋转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板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旋转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板转动连接;电机架固定在底板上,且电机架嵌入调节支架内;第二电机设置有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固定在电机架内,且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与旋转板相连接。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平移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丝杠、第三移动座、第二光杠、第三电机和第三缓冲支撑座;两个第二支撑板固定支撑架上,且两个第二支撑板之间有间距;第二丝杠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第二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三移动座内设置有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三内螺纹,第三移动座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二丝杠穿过第三移动座的第三螺纹孔,且第一吸取机构安装在第三移动座上;第二光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相连接,且第二光杠穿过第三移动座;第三电机设置有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固定在支撑架上,且第三电机的第三输出轴与第二丝杠相连接;第三缓冲支撑座为弹性体,两个第三缓冲支撑座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撑板上,且两个第三缓冲支撑座与第三移动座相对;其中,第三外螺纹与第三内螺纹相适配。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吸取机构包括:吊架、第三丝杠、第一升降板、第三光杠、第一连接杆、第一安装板、第一真空吸盘、第一气管、第二气泵、波纹软管、第一锥齿轮、转轴、第二锥齿轮、第四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皮带;吊架固定在第三移动座的底部,且吊架穿过支撑架;第三丝杠的外壁上设置有第四外螺纹,第三丝杠嵌入吊架内,第三丝杠的一端与第三移动座转动连接,第三丝杠的另一端与吊架转动连接;第一升降板内设置有第四螺纹孔,第四螺纹孔内设置有第四内螺纹,第一升降板嵌入吊架内,且第三丝杠穿过第一升降板的第四螺纹孔;第三光杠嵌入吊架内,第三光杠的一端与吊架相连接,第三光杠的另一端与第三移动座相连接,且第三光杠穿过第一升降板;两个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升降板相连接,且两个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吊架;第一安装板同时与两个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一安装板位于吊架的下方;多个第一真空吸盘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上;第一气管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上,且第一气管同时与多个第一真空吸盘相连通;第二气泵安装在第三移动座上;波纹软管的一端与第一气管相连通,且波纹软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气泵的输出端相连通;第一锥齿轮嵌入吊架内,第一锥齿轮套装在第三丝杠的外侧;转轴穿过吊架的侧壁,且转轴与吊架转动连接;第二锥齿轮套装在转轴的外侧,且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第四电机设置有第四输出轴,第四电机固定在第三移动座上,且第四电机的第四输出轴穿过第三移动座;第一皮带轮套装在第四电机的第四输出轴的外侧;第二皮带轮套装在转轴的外侧;皮带同时套装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外侧;其中,第四外螺纹与第四内螺纹相适配。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平移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板、第四丝杠、第四移动座、第四光杠、第五电机、第四支撑板、第一定位板、接触开关、第一弹簧、第三导向座、第二定位板、第二弹簧、第五支撑板和第三气缸;两个第三支撑板固定在底板上,且两个第三支撑板之间有间距;第四丝杠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五外螺纹,第四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支撑板转动连接;第四移动座内设置有第五螺纹孔,第四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五内螺纹,第四移动座位于两个第三支撑板之间,第四丝杠穿过第四移动座的第五螺纹孔,且第二吸取机构安装在第四移动座上;第四光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支撑板相连接,且第四光杠穿过第四移动座;第五电机设置有第五输出轴,第五电机固定在底板上,且第五电机的第五输出轴与第四丝杠相连接;第四支撑板固定在底板上,第四支撑板与第一凹模相对;第一定位板穿过第四支撑板,且第一定位板背离第一凹模的一端呈斜面;接触开关安装在第一定位板靠近第一凹模的一端上,接触开关与第四移动座相对,且接触开关与第五电机电连接;第一弹簧套装在第一定位板的外侧,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板相连接,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板相连接;第三导向座固定在第四支撑板上;第二定位板的一端呈斜面,第二定位板穿过第三导向座,且第二定位板的斜面与第一定位板的斜面相贴合;第二弹簧套装在第二定位板的外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三导向座相连接,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板相连接;第五支撑板固定在第四支撑板上;第三气缸固定在第五支撑板上,且第三气缸与第二定位板相连接;其中,第五外螺纹与第五内螺纹相适配。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吸取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五丝杠、第五移动座、固定架、第六丝杠、第二升降板、第二连接杆、第二安装板、第二真空吸盘和第三气泵;两个第一固定板固定在第四移动座上,且两个第一固定板之间有间距;第五丝杠的外壁上设置有第六外螺纹,第五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板转动连接;第五移动座的底部设置有第六螺纹孔,第六螺纹孔内设置有第六内螺纹,第五移动座位于两个第一固定板之间,且第五丝杠穿过第五移动座的第六螺纹孔;两个固定架固定在第五移动座上,且两个固定架之间有间距;第六丝杠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外螺纹,两个第六丝杠分别嵌入两个固定架内,第六丝杠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架和第五移动座转动连接;第二升降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七螺纹孔,第七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七内螺纹,且第六丝穿过第二升降板的第七螺纹孔;两个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升降板的底部相连接,且两个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向支撑架方向延伸;第二安装板同时与两个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多个第二真空吸盘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上;第三气泵固定在第二升降板上,且第三气泵同时与多个第二真空吸盘相连通;其中,第六外螺纹与第六内螺纹相适配,第七外螺纹与第七内螺纹相适配。
15、本发明的一种空调风管吸塑成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16、1. 通过将第一旋转机构和第二旋转机构分别安装在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上,将第一旋转机构与第一凹模相连接,并将第二旋转机构与第二凹模相连接,以实现第一旋转机构能够带动第一凹模转动90度,从而实现第二旋转机构能够带动第二凹模转动90度。通过将第一移动座的第一螺纹孔套装在第一丝杠的第一外螺纹的外侧,将第二移动座的第二螺纹孔套装在第一丝杠的第二外螺纹的外侧,并使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以实现转动第一丝杠,使第一丝杠带动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向相对或相反方向移动,从而调节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当第一旋转机构带动第一凹模转动90度,且第二旋转机构带动第二凹槽转动90度时,增大第一移动座与第二移动座之间的距离,以避免第一凹模与第二凹模的转动时发生干涉,从而避免产品发生损坏,同时当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转动90度后,使第一丝杠能够带动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相对移动,从而确保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能够紧密贴合,进而实现使两个片材能够紧密贴合,以避免两个片材之间出现间隙,以提升空调风管的加工质量。
17、2. 当准备使第一凹模转动90度时,启动第一气缸,使第一气缸带动第一滑块移动,从而使第一滑块沿着第一齿条移动,直至第一滑块与第一挡板相贴合,此时第一滑块和第一齿条的移动距离为第一滑轨的长度减去第一滑块的长度;当第一滑块在沿着第一滑轨移动时,第一齿条将啮合第一齿轮转动。通过控制第一滑块和第一齿条的移动距离,以实现控制第一齿条啮合第一齿轮转动的角度,从而实现对第一凹模转动角度的精确控制。
18、3. 当准备使第二凹模转动90度时,启动第二气缸,使第二气缸带动第二滑块移动,从而使第二滑块沿着第二齿条移动,直至第二滑块与第二挡板相贴合,此时第二滑块和第二齿条的移动距离为第二滑轨的长度减去第二滑块的长度;当第二滑块在沿着第二滑轨移动时,第二齿条将啮合第二齿轮转动。通过控制第二滑块和第二齿条的移动距离,以实现控制第二齿条啮合第二齿轮转动的角度,从而实现对第二凹模转动角度的精确控制。
19、4. 通过将第一液压缸固定在支撑架上,并将第一液压缸与第一凸模相连接,以实现支撑架对第一液压缸进行支撑,从而提升第一液压缸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实现第一液压缸带动第一凸模上下移动,以确保第一凸模与第一凹模能够相配合在片材上加工出凹槽。通过将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并使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一轴承座的上方,以实现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导向杆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移动第一轴承座处时,第一限位板与第一轴承座相接触,以避免第一导向杆从第一轴承座内移动,进而实现限制第一导向杆和第一凸模上下移动的距离。
20、5. 通过将第二液压缸固定在支撑架上,并将第二液压缸与第二凸模相连接,以实现支撑架对第二液压缸进行支撑,从而提升第二液压缸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实现第二液压缸带动第二凸模上下移动,以确保第二凸模与第二凹模能够相配合在片材上加工出凹槽。通过将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导向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并使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上方,以实现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导向杆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导向杆的另一端移动第二轴承座处时,第二限位板与第二轴承座相接触,以避免第二导向杆从第二轴承座内移动,进而实现限制第二导向杆和第二凸模上下移动的距离。
21、6. 通过使第二定位柱与第一定位槽相对,以实现当第一凹模与第二凹模合并在一起时,第二定位柱能够嵌入第一定位槽内,从而实现第一凹模与第二凹槽定位在一起,进而避免第一凹模与第二凹模对片材的加工质量。
22、7. 通过使第三液压缸带动压平辊组件上下移动,以调节压平辊组件与支撑辊组件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压平辊组件与支撑辊组件相配合能够对不同厚度的片材进行压平,进而提升产品的适用性,同时,还能提升后续对片材加工的质量。通过将第一平移机构与第一吸取机构相连接,并使第一平移机构同时位于支撑辊组件和调节机构的上方,以实现第一吸取机构能够将放置在支撑辊组件上的片材拿取至调节机构上,从而实现对片材进行转移。通过使第二平移机构位于调节机构和第一丝杠的外侧,并将第二吸取机构安装在第一平移机构上,以实现第二吸取机构能够将放置在调节机构上的片材拿取至第一凹模或第二凹模上,从而实现对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进行上料。
23、8. 先通过第一吸取机构将片材放置在调节支架上;当支撑辊组件带动片材移动时,片材的位置可能发生倾斜,因此当第一吸取机构将片材放置在调节支架上时,片材的摆放位置也会发生倾斜;然后,启动第二电机,使第二电机带动旋转板转动,从而使旋转板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带动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相对移动;当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相对移动时,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分别带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对移动,从而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分别与片材的两侧相贴合,进而实现将片材扶正,以提升对后续对片材的加工质量。
24、9. 通过将两个第二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架上,将第二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以实现两个第二支撑板对第二丝杠进行支撑,从而实现第二丝杠能够在两个第二支撑板之间转动;通过将第二丝杠穿过第三移动座的第三螺纹孔,并将第一吸取机构安装在第三移动座上,以实现第二丝杠与第三移动座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转动第二丝杠,第二丝杠带动第三移动座和第一吸取机构移动,进而调节第一吸取机构的位置。通过将两个第三缓冲支撑座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撑板上,并使两个第三缓冲支撑座与第三移动座相对,以实现第二丝杠带动第三移动座移动至第二支撑板处时,第三缓冲支撑座与第三移动座相接触,从而实现第三缓冲座对第三移动座进行限位,以提升第三移动座和第一吸取机构的位置精度,进而提升第一吸取机构拿取和放置片材的精度,同时,还能避免第三移动座与第二支撑板发生刚性接触,以提升产品的质量。
25、10. 通过将第一升降板嵌入吊架内,并使第三丝杠穿过第一升降板的第四螺纹孔,以实现第三丝杠与第一升降板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转动第三丝杠,使第三丝杠带动第一升降板上下移动。通过将波纹软管的一端与第一气管相连接,将波纹软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气泵的输出端相连通,并将第一气管同时与多个第一真空吸盘相连通,以实现第二气泵通过波纹软管和第一气管将多个第一真空吸盘内的空气抽出,从而使第一真空吸盘内形成负压,以确保第一真空吸盘能够将片材吸附,同时,利用波纹软管的伸缩性,适配第一安装板的高度。
26、11. 当准备对第一凹模进行上料,即准备使第四移动座移动至与第一凹模相对的位置时,启动第三气缸,使第三气缸带动第二定位板向背离第五支撑板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定位板压动第一定位板向第一凹模方向移动,进而实现使第一定位板伸出,并使接触开关位于第四移动座的移动路线上;此时,第一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且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启动第五电机,使第五电机带动第四丝杠转动,从而使第四丝杠带动第四移动座移动;当第四移动座移动至与第一凹模相对的位置时,第四移动座与接触开关相接触,接触开关触发第五电机停止工作,从而使第四丝杠停止带动第四移动座移动,进而便于第二吸取机构将片材放置在第一凹模上。
27、当准备对第二凹模进行上料,即准备使第四移动座移动至与第二凹模相对的位置时,启动第三气缸,使第三气缸带动第二定位板向第五支撑板方向移动,此时第二弹簧复位,从而促进第二定位板向第五支撑板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二定位板与第一定位板相脱离;此时,第一弹簧复位并带动第一定位板向背离第一凹模方向移动,从而使接触开关从第四移动座的移动路线上移出;然后,启动第五电机,使第五电机带动第四丝杠转动,从而使第四丝杠带动第四移动座移动,直至第四移动座与第三支撑板相接触,此时第四移动座与第二凹模相对,以便于第二吸取机构将片材放置在第二凹模上。
28、12. 当准备拿取调节支架上的片材时,转动第五丝杠,使第五丝杠带动第五移动座向调节支架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安装板位于调节支架的上方;然后,转动第六丝杠,使第六丝杠带动第二升降板和第二安装板向下移动,直至多个第二真空吸盘与片材相贴合;再后,启动第三气泵,使第三气泵将多个第二真空吸盘内的空气抽出,从而使多个第二真空吸盘将片材吸附;再后,反向转动第六丝杠,使第六丝杠带动第二升降板和第二安装板向上移动,从而使多个第二真空吸盘将片材拿出;再后,通过第二平移机构带动第四移动座移动至第一凹模或第二凹模处;再后,转动第六丝杠,使第六丝杠带动第二升降板和第二安装板向下移动,直至片材与第一凹模或第二凹模相接触;再后,使第三气泵停止工作,从而使片材放置在第一凹模或第二凹模上;再后,反向转动第六丝杠,使第六丝杠带动第二升降板和第二安装板向上移动,直至第二真空吸盘与片材分离至预定距离;再后,反向转动第五丝杠,使第五丝杠带动第五移动座向背离第一凹模或第二凹模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安装板从第一凹模或第二凹模上方移出。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3/2135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