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马达组件、可移动摄像头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  正文

马达组件、可移动摄像头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4:58:39

本技术涉及终端,尤其涉及一种马达组件、可移动摄像头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需要多种电子元器件以实现不同功能。例如,对于摄像头拍照功能来说,拍照相关功能,如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等需要越来越高的性能指标,这些是通过集成特定马达驱动摄像头的一些部件运动实现的。由此,如何实现马达驱动就显得十分重要。

2、目前,马达的驱动方式很多,包括音圈电机驱动、形状记忆合金微丝驱动等。其中,形状记忆合金微丝驱动能在其较小的体积下实现较大载荷的驱动,且没有磁干扰,因而受到较多关注。

3、但是,形状记忆合金微丝散热较慢,在一次通电受热运动后需冷却至一定温度才能进行下一次驱动动作,导致其运动频率低,无法满足如今对拍照时的光学防抖、自动对焦速度等的高需求,导致电子设备的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组件、可移动摄像头和电子设备,该马达组件中的驱动器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形状记忆薄膜构成,通电加热后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比表面积较大的形状记忆薄膜能产生较大的推力,从而推动可移动部件进行特定运动,且由于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快速回复到初始状态,并在此过程中也产生较大的力,从而应用于可移动摄像头中,可以推动可移动摄像头中的镜头等运动,实现光学防抖、自动对焦速度快等需求。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驱动器,驱动器包括:形状记忆薄膜、第一子夹持机构、第二子夹持机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子夹持机构夹持形状记忆薄膜的下表面,第二子夹持机构夹持形状记忆薄膜的上表面,第一子夹持机构与第二子夹持机构为独立的夹持机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嵌入第二子夹持机构内,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折线的同一侧,第一子夹持机构和第一电极构成驱动器的第一端,第二子夹持机构和第二电极构成驱动器的第二端。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器,第一电极产生的电流从第二子形状记忆薄膜依次经过折线、第一子形状记忆薄膜、折线后流向第二电极,从而使电流流经整个形状记忆薄膜,以使形状记忆薄膜能够沿折线变形、且改变夹角大小,此时形状记忆薄膜的散热更快、运动频率更高,在此过程中驱动器能产生更大的驱动力,该驱动力可以推动可移动部件运动。

5、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器包括:形状记忆薄膜、第一子夹持机构、第二子夹持机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子夹持机构夹持形状记忆薄膜的下表面,第二子夹持机构夹持形状记忆薄膜的上表面,第一子夹持机构与第二子夹持机构为独立的夹持机构,第一电极嵌入第一子夹持机构内,第二电极嵌入第二子夹持机构内,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折线的不同侧,第一子夹持机构和第一电极构成驱动器的第一端,第二子夹持机构和第二电极构成驱动器的第二端。

6、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产生的电流从第一子形状记忆薄膜依次经过折线、第二子形状记忆薄膜后流向第二电极,从而使电流流经整个形状记忆薄膜,以使形状记忆薄膜能够沿折线变形、且改变夹角大小,此时形状记忆薄膜的散热更快、运动频率更高,在此过程中驱动器能产生更大的驱动力,推动可移动部件运动。

7、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器包括:形状记忆薄膜、第一子夹持机构、第二子夹持机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部,第一子夹持机构夹持形状记忆薄膜的下表面,第二子夹持机构夹持形状记忆薄膜的上表面,第一子夹持机构与第二子夹持机构为独立的夹持机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嵌入第二子夹持机构内,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折线的同一侧,第一子夹持机构和第一电极构成驱动器的第一端,第二子夹持机构和第二电极构成驱动器的第二端,绝缘部嵌入形状记忆薄膜内,且绝缘部横跨折线。

8、在该实现方式中,绝缘部可以引导电流流动,即使在形状记忆薄膜面积较大时,第一电极产生的电流也可以经由最短路径从第二子形状记忆薄膜依次经过折线、第一子形状记忆薄膜、折线后流向第二电极,从而使电流流经整个形状记忆薄膜,确保第一子形状记忆薄膜和第二子形状记忆薄膜都能发生变形,并使形状记忆薄膜整体的加热效果更好,进而确保形状记忆薄膜的散热更快、运动频率更高,并在此过程中驱动器能产生更大的驱动力,推动可移动部件运动。

9、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薄膜可以包括镍钛合金、铁锰硅合金、铜锌铝合金、铜铝镍合金等合金材料构成的薄膜。

10、在该实现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可靠性好、温度范围广、长期使用下具有疲劳稳定性、不易断裂等优点。

11、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形状记忆聚合物薄膜可以包括在聚乙烯、共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共聚酰胺、聚氨酯等基础上改性获得的材料构成的薄膜。

12、在该实现方式中,形状记忆聚合物薄膜来源较为广泛。

13、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形状记忆聚合物与导电性材料混合形成形状记忆聚合物薄膜。

14、在该实现方式中,导电性材料可以增强形状记忆聚合物薄膜的导电性,使其更好的在电流力作用下运动,并实现自身发热。

15、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马达组件,该马达组件包括:可移动部件、支撑座和至少一个驱动器,支撑座具有容纳空间,可移动部件与驱动器位于容纳空间内;驱动器包括形状记忆膜,形状记忆膜沿折线折叠并形成夹角,折线一侧的形状记忆膜具有驱动器的第一端,折线另一侧的形状记忆膜具有驱动器的第二端,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与支撑座连接,驱动器用于在不同的电流作用下使形状记忆膜沿折线变形、且改变夹角大小时,驱动可移动部件运动。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组件,该马达组件中的驱动器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形状记忆薄膜构成,驱动器与可移动部件都位于底座构成的容纳空间内,且驱动器分别与可移动部件和底座连接,这样当驱动器通电加热后,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由于形状记忆薄膜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从而推动可移动部件进行特定的运动,且由于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快速回复到初始状态,并在此过程中也产生较大的力。由此,当马达组件应用于可移动摄像头时,马达组件中的驱动器可以产生较大的推力推动可移动摄像头中的一些部件例如,镜头运动,从而实现光学防抖、自动对焦速度快等需求。

17、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马达组件包括:可移动部件、支撑座和两个驱动器,支撑座包括底板、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第一壁板与第二壁板相对设置,第一壁板通过底板与第二壁板相连,底板、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围成容纳空间,可移动部件和驱动器等置于该容纳空间内,一对形状记忆薄膜驱动器相向放置在可移动部件对侧,并按特定的初始角度放置,位于可移动部件左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一壁板,位于可移动部件右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二壁板,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为弧面,支撑座的顶面为平面,可移动部件的底面的部分与支撑座的顶面直接相连。

18、在该实现方式中,若左侧驱动器通电加热,该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可移动部件中除与顶面相连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摆动,此时右侧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被压缩,并且,若停止加热,左侧驱动器的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状态快速回复;反之,若右侧驱动器通电加热,该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可移动部件摆动,此时左侧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被压缩,并且,若停止加热,左侧驱动器的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状态快速回复,如此,可移动部件在容纳空间内,可以实现一定角度内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运动。

19、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为弧面,支撑座的顶面为凹面。

20、在该实现方式中,弧形的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与凹形的支撑座的顶面可以更好的搭接。

21、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弧形的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与凹形的支撑座的顶面之间通过第一移动件连接,第一移动件固定在凹形的支撑座的顶面上。

22、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移动件可以作为支撑轨道使可移动部件更好的运动。

23、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可移动部件朝向两个驱动器的表面均固定一个附件,驱动器的第一端与附件连接。

24、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附件可以确保驱动器与可移动部件实时紧密连接,以将驱动器变形后产生的较大的推力更好的传递给可移动部件。

25、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可移动部件内部贯穿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固定于底板。

26、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提高可移动部件的运动稳定性,使可移动部件只发生转动而没有位置上的移动,这样万一在后续使用中出现马达组件从电子设备上脱落等情况,马达组件仍能正常进行工作。

27、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移动部件分别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之间设置有簧片。

28、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簧片可以将可移动部件与支撑座之间连接,一旦发生变形,有的簧片被压缩,有的簧片被拉长,当取消通电加热后,簧片有快速回冲的力,簧片的拉力可以快速的将可移动部件拉回到最开始位置。

29、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马达组件包括:可移动部件、支撑座、两个驱动器、活动部和导杆,一对形状记忆薄膜驱动器相向放置在可移动部件对侧,并按特定的初始角度放置,位于可移动部件左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一壁板,位于可移动部件右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二壁板,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为平面,支撑座的顶面为平面,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与支撑座的顶面直接相连,可移动部件具有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三本体,第一本体通过第二本体与第三本体相连,第二本体的宽度分别小于第一本体的宽度和第三本体的宽度,导杆固定在第一本体与第三本体之间、且与第二本体不接触,活动部套设在导杆上、且与第二本体连接。

30、在该实现方式中,若左侧驱动器通电加热,该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整个可移动部件移动,此时右侧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被压缩,并且,若停止加热,左侧驱动器的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状态快速回复;反之,若右侧驱动器通电加热,该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整个可移动部件移动,此时左侧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被压缩,且若停止加热,左侧驱动器的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状态快速回复。如此,可移动部件在容纳空间内,可以实现一定方向的向左或向右运动。

31、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平的可移动部件的底面与平的支撑座的顶面之间通过第二移动件连接,第二移动件固定在支撑座的顶面上。

32、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移动件可以作为支撑轨道使可移动部件更好的运动。

33、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马达组件包括:可移动部件、支撑座和两个驱动器,一对形状记忆薄膜驱动器相向放置在可移动部件对侧,并按特定的初始角度放置,位于可移动部件左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的底面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一壁板,位于可移动部件右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的底面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二壁板。

34、在该实现方式中,若左侧驱动器与右侧驱动器通电加热,两个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整个可移动部件移动,若停止加热,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两个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快速回复状态后被压缩,使整个可移动部件移动。如此,可移动部件在容纳空间内,可以实现一定方向的向上或向下运动。

35、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壁板与可移动部件之间通过第三移动件连接,在第二壁板与可移动部件之间通过两个第三移动件连接。

36、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三移动件可以作为支撑轨道使可移动部件更好的运动。

37、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马达组件包括:可移动部件、支撑座、两个驱动器和第二转轴,一对形状记忆薄膜驱动器相向放置在可移动部件对侧,并按特定的初始角度放置,位于可移动部件左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一壁板,位于可移动部件右侧的驱动器的第一端与可移动部件连接、驱动器的第二端固定于第二壁板,第二转轴套设在可移动部件中,第二转轴分别与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连接。

38、在该实现方式中,若左侧驱动器通电加热,该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可移动部件围绕第二转轴转动,此时右侧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被压缩,并且,若停止加热,左侧驱动器的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状态快速回复;反之,若右侧驱动器通电加热,该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产生较大推力,推动可移动部件围绕第二转轴转动,此时左侧驱动器中的形状记忆薄膜被压缩,并且,若停止加热,左侧驱动器的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状态快速回复。如此,可移动部件在容纳空间内,可以实现围绕第二转轴的旋转运动。

39、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可移动摄像头,包括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马达组件。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摄像头,马达组件中的驱动器可以产生较大的推力推动可移动摄像头中的一些部件例如,镜头运动,从而实现光学防抖、自动对焦速度快等需求。

41、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可移动摄像头。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光学防抖、自动对焦速度快等高需求,性能良好。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组件、可移动摄像头和电子设备,该马达组件中的驱动器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形状记忆薄膜构成,驱动器与可移动部件都位于底座构成的容纳空间内,且驱动器分别与可移动部件和底座连接,这样在通电加热后,形状记忆薄膜逐渐展开,由于形状记忆薄膜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从而推动可移动部件进行特定的运动,且由于形状记忆薄膜散热更快,可以在自身或外力作用下快速回复到初始状态,并在此过程中也产生较大的力,推力可以推动如可移动摄像头中的镜头等运动,从而实现光学防抖、自动对焦速度快等高需求,使电子设备的性能良好。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45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