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22 14:20:03
本发明属于环境,具体涉及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1、
2、近年来,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处理高浓高盐有机废水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超临界水是指当体系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临界温度t=374℃,临界压力22.1mpa)时,与标准状态水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质,亚临界水是指压力温度均略低于临界值的水体,其在某些方面同时拥有气体与液体的特性,水的密度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很大变化,密度接近于液体而粘度接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介电常数下降,表现出与有机溶剂类似的性质,这些特性使得亚临界水体具有较好出传质能力和溶解能力。
3、活性艳蓝kn-r染料废水cod高、色度高、毒性强,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现有技术致力于彻底氧化kn-r为co2,导致潜在碳资源的浪费。本发明致力kn-r亚临界水氧化处理过程中碳资源的利用,通过添加深度氧化抑制剂耦合膜处理工艺,回收乙酸。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
2、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将含活性艳蓝kn-r的染料废水、氧化剂与深度氧化抑制剂加入高温高压反应器,在反应压力≥3mpa,反应温度150-374℃条件下,反应5-60min,获得氧化液;
5、s2:利用膜分离技术分离氧化液,获得乙酸溶液,分离乙酸后的废水进一步处理达标排放。
6、进一步地,步骤s1中,染料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活性艳蓝kn-r,cod值在10000mg/l以上。
7、进一步地,步骤s1中,氧化剂为h2o2、o2或空气,优选为h2o2;深度氧化抑制剂为na2so4。
8、进一步地,步骤s1中,kn-r与氧化剂的摩尔比为6:1~12:1。
9、进一步地,步骤s1中,kn-r与深度氧化抑制剂的摩尔比为6:1~12:1。
10、进一步地,步骤s1中,氧化液ph≤4,乙酸组分在废水中有机物占比≥8%。
11、进一步地,步骤s2中,膜分离技术采用的膜为耐酸纳滤膜。所述耐酸纳滤膜的膜孔径处于纳米级,分离分子量在200以上的化合物,膜分离的跨膜压差为0.5~2.0mpa。
12、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该方法既解决了染料废水中污染物降解处理的问题,又避免将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仅将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为乙酸,并分离回收乙酸,实现有机污染物资源化。
14、2)本技术实现要素:在亚临界水氧化降解中加入了深度氧化抑制剂,得到了小分子酸-乙酸产率提升。本发明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乙酸,不转化为二氧化碳,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降低了废水处理行业碳排放,为实现该类有机废水中碳资源的回收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特征:1.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染料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活性艳蓝kn-r,cod值在1000 mg/l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氧化剂为h2o2、o2或空气,优选为h2o2;深度氧化抑制剂为na2so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kn-r与氧化剂的摩尔比为6:1~1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kn-r与深度氧化抑制剂的摩尔比为6:1~12: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氧化液ph≤4,由kn-r分解形成乙酸的产率≥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膜分离技术采用的膜为耐酸纳滤膜。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酸纳滤膜的膜孔径处于纳米级,分离分子量在200以上的化合物,膜分离的跨膜压差为0.5~2.0 mpa。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染料废水中活性艳蓝KN‑R氧化制乙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活性艳蓝KN‑R的染料废水、氧化剂与深度氧化抑制剂加入高温高压反应釜,将高温高压反应釜密闭,于反应温度150‑374℃、反应釜自生压力条件下,反应5‑60 min,获得氧化液;利用膜分离技术分离氧化液,获得乙酸溶液。本发明内容在亚临界水氧化降解中加入了深度氧化抑制剂,得到了小分子酸‑乙酸产率提升。本发明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乙酸,不转化为二氧化碳,为实现该类有机废水中碳资源的回收提供了新思路。技术研发人员:潘志彦,求恒超,王军良,胡沔,胡钟霆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工业大学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8/20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22/2781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