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楼板边缘区域叠合现浇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9-11 15:04:40
本发明涉及预制楼板,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楼板边缘区域叠合现浇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预制混凝土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预制混凝土楼板与保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特别是在现代建筑中,为了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舒适度,预制混凝土楼板往往与保温层结合设计,以实现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这种结合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2、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楼板:这种楼板由两层混凝土板夹着中间的保温层构成。中间的保温材料可以是聚苯板、岩棉板、泡沫混凝土等,它们具有低导热系数,能有效阻止热量传递。这种设计既保持了楼板的结构强度,又实现了良好的保温效果。
3、预置混凝土带保温层楼板:在楼板的顶部或底部预设一层保温材料,或直接在混凝土中加入轻质保温材料(如泡沫颗粒),使得楼板在保持结构性能的同时,也具备了保温隔热性能。这种设计简化了现场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4、分离式保温结构:在预制楼板的安装完成后,再在楼板下方或上方单独铺设保温层,如保温砂浆、保温板等,形成分离式的保温构造。虽然这种方式不如夹心保温一体板那样集成度高,但同样可以达到保温节能的目的。
5、集成化设计:在设计阶段,将楼板的结构设计与保温隔热要求紧密结合,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确保楼板系统在满足承载力、抗震等结构要求的同时,也达到规定的保温隔热标准。通过这些方式,预制混凝土楼板不仅作为承重结构部件,还融入了保温节能的理念,有助于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提升建筑的绿色低碳属性。
6、其中预制叠合板作为目前最常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之一,叠合板之间的拼接多采用的是接缝后浇筑的形式,从而有效保证两块叠合板之间的连接稳定。
7、在预制板对接之后,需要对2个预制板的相交处下方设置支撑模板,然后再向2个预制板之间的区域浇筑混凝土,使两预制叠合板凝结成整体,而现有的支撑模板的牢固程度及整体性较差,且需要采用底部支撑柱来进行支撑,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楼板边缘区域叠合现浇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针对预制楼板叠合现浇的支撑模板的牢固程度及整体性较差,且需要采用底部支撑柱来进行支撑,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预制楼板边缘区域叠合现浇装置,包括支撑模板、第一支撑板、支撑杆、弹簧、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钢索、横臂、固定组件、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2个升降组件;其中1个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另1个所述升降组件设置用于所述第二支撑座;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能够竖向升降的安装框;所述横臂的一端用于配合嵌入其中1个所述升降组件的安装框,所述横臂的另一端用于配合嵌入另1个所述升降组件的安装框;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横臂的中部;所述支撑杆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边通孔;所述支撑杆滑动穿设于所述边通孔;所述支撑杆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模板的下表面;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弹簧始终呈压缩状态,且所述弹簧的弹力使所述第二支撑板贴合抵接于所述支撑模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模板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支撑模板用于贴合抵接于2个相交的预制楼板的下表面;所述钢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板;所述钢索用于依次向上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其中1个预制楼板钻设的第四通孔,并最终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固定组件,以使所述第三支撑板贴合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用于放置于2个预制楼板的上表面。
4、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套管、滑杆和第一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所述升降组件的套管竖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的所述升降组件的套管竖向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所述滑杆竖向滑动嵌设于所述套管;所述滑杆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框;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滑杆竖向升降,以带动所述安装框竖向升降;
5、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包括第一丝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且处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上方;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丝杆平行于所述滑杆;所述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于所述滑杆;所述第二连接臂竖向贯通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丝杆配合拧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丝杆的顶部同轴连接有第一外六角螺帽。
6、优选的,预制楼板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混凝土预制板和第二混凝土预制板;第一混凝土预制板和第二混凝土预制板均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填充于所述第一混凝土预制板的内部,或设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预制板的顶部或底部;所述保温层填充于所述第二混凝土预制板的内部,或设置于所述第二混凝土预制板的顶部或底部。
7、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框、第一螺纹杆、第二螺纹杆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固定框固定连接于所述横臂的中部;所述固定框竖向设置;所述固定框包括依次连接且均竖向设置的第一框板、第二框板、第三框板和第四框板;所述第一框板与所述第三框板正相对;所述第一框板水平贯通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框板水平贯通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和所述第三螺纹孔处于不同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一螺纹杆配合拧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杆配合拧设于所述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中轴线处于同一竖直面;所述钢索用于穿过固定框;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螺纹杆和所述第二螺纹杆同步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处于所述安装框内的一端抵接所述钢索,并使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处于所述安装框内的一端抵接所述钢索。
8、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板,且处于所述第一框板的背离所述第三框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框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框板,且处于所述第三框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框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三框板;所述第一转杆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转杆和所述第一螺纹杆共中轴线;所述第一转杆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远离所述第三框板的一端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呈正方形,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螺纹杆共中轴线;所述第一转杆配合滑动嵌设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转杆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转杆和所述第二螺纹杆共中轴线;所述第二转杆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远离所述第一框板的一端沿轴向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呈正方形,且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螺纹杆共中轴线;所述第二转杆配合滑动嵌设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转杆平行于所述第二转杆。
9、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框板的一侧;所述第四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背离所述第三框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二转轴转动穿设于所述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一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且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转杆;所述第二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远离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转轴同轴连接有所述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转杆的远离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同轴连接所述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二转轴同轴连接有所述第四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四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转轴还同轴连接有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轴还同轴连接有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板的外壁,且所述第三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三齿轮同轴连接于所述第三转轴;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转轴的远离所述第二框板的一端同轴连接有第二外六角螺帽。
10、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楔形滑块、第二楔形滑块和第三驱动部件;所述第二支撑板为正方形板;所述边通孔的数量为4个,4个所述边通孔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4角;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4个,且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边通孔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杆滑动穿设于对应的所述边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倾斜相交;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倾斜相交;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五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的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连接有第六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和所述第六连接板处于同一平面,且均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心对称;所述第五连接板和所述第六连接板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楔形滑块用于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和所述支撑模板的下表面之间;所述第二楔形滑块用于配合嵌设于所述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六连接板和所述支撑模板的下表面之间;所述第三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楔形滑块和所述第二楔形滑块彼此相向或远离移动,以使第二支撑板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移动,以露出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支撑模板之间的钢索。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楔形滑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和第二壁,以及处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第三壁;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二壁均与所述第一壁倾斜相交;所述第二楔形滑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四壁和第五壁,以及处于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之间的第六壁;所述第六壁和所述第五壁均与所述第四壁倾斜相交;所述第一楔形滑块和所述第二楔形滑块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心对称;所述第二壁与所述支撑模板的下表面滑动贴合接触;所述第三壁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朝向所述支撑模板的一侧壁滑动贴合接触;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贴合接触;所述第五壁与所述支撑模板的下表面滑动贴合接触;所述第六壁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朝向所述支撑模板的一侧壁滑动贴合接触;所述第四壁与所述第六连接板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贴合接触。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且处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楔形滑块的远离所述第三壁的一端连接有第五连接臂;所述第五连接臂垂直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且所述第五连接臂处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五连接臂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支撑板还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和所述第一限位杆共中轴线,且所述第二限位杆和所述第一限位杆分别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杆处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楔形滑块的远离所述第六壁的一端连接有第六连接臂;所述第六连接臂垂直于所述第二限位杆,且所述第六连接臂处于所述第六连接板的背离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六连接臂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杆。
13、优选的,所述第三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二丝杆、第三丝杆、第四转轴、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所述第二丝杆和所述第三丝杆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丝杆和所述第三丝杆共中轴线;所述第二丝杆处于所述第一限位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丝杆处于所述第二限位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丝杆平行于所述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五连接臂开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二丝杆配合拧设于所述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六连接臂开设有第五螺纹孔,所述第三丝杆配合拧设于所述第五螺纹孔;
14、所述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且所述第四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同轴连接有所述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处于所述第五连接臂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第三丝杆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同轴连接有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处于所述第六连接臂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第六齿轮和所述第七齿轮均同轴套设于所述第四转轴;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七齿轮啮合;所述第四螺纹孔和所述第五螺纹孔的螺纹旋进方向相反;所述第四转轴的一端同轴连接有第三外六角螺帽。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楼板边缘区域叠合现浇装置能够在不需要底部支撑柱的情况下对待浇筑的预制楼板进行支撑;具体使用时,将支撑模板与2个预制楼板贴合接触,并处于2个预制楼板的相交处,以使预制楼板的叠合处处于支撑模板的上方,从而对2个预制楼板的相交缝隙进行支撑;然后将钢索向上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其中1个预制楼板钻设的第四通孔,最终将钢索连接于固定组件;然后分别通过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对应的升降组件驱动横臂竖向上升,以使钢索崩直,并使得第三支撑板贴合抵接于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从而对支撑模板进行支撑,以使支撑模板紧压贴合抵接于2个预制楼板的下表面,从而对预制楼板的叠合区域进行支撑,后续即可与叠合区域进行现场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成型之后,再通过固定组件释放钢索,再将支撑模板下方伸出的钢索钳断,即可将支撑模板连同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从预制楼板的下方拆下,后续能够再将本装置应用于其他预制楼板的浇筑,实现循环往复使用;由此可知,本装置的牢固程度及整体性更佳,且不需要底部支撑柱即可对预制楼板进行浇筑支撑,占用空间更小。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11/2931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