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线连接组件及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0-09 16:07:03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线连接组件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1、线缆在经过过线孔时一般通过过线连接组件固定在过线孔所在的壳体板体处。具体而言,线缆与过线座或者说过线接头连接,过线座穿过过线孔后与螺母螺纹连接,通过过线座和螺母的连接实现其所连接线缆的固定。
2、但是,螺母与过线座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需求的安装、操作空间较大,且安装或拆卸时可能会发生打滑,装配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兼顾过线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及装配效率的问题。
2、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线连接组件,包括过线座和限位件;所述过线座上设置有依次分布的限位槽和止挡部,所述限位件上凸出或凹陷形成有卡接部,所述过线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适配的卡接配合部;所述过线座用于穿设于过线孔中,当所述过线座穿设于所述过线孔时,所述限位件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止挡部分别在所述过线孔的两端与所述过线孔的边缘抵接,且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配合部卡接。
3、可选地,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过线座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限位槽和所述止挡部依次分布的方向;所述限位件整体呈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侧向臂和分别与所述侧向臂连接的中间臂;所述中间臂和/或所述侧向臂上设置有所述卡接部。
4、可选地,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中的一种或多种;
5、所述第一卡接部形成于所述侧向臂的内壁面处,所述卡接配合部包括形成于所述限位槽的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槽壁的第一卡接配合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配合部分别为第一卡接槽和第一卡接凸起;
6、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二卡接凸起,所述第二卡接凸起设置于所述侧向臂远离所述中间臂的末端且位于所述侧向臂的内壁面,所述卡接配合部包括对应于第二卡接部设置的第二卡接配合部,所述限位槽在远离所述中间臂的一端处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二卡接配合部;
7、所述第三卡接部包括连接臂和第三卡接凸起,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三卡接凸起形成于所述连接臂的末端且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卡接配合部包括对应于第三卡接凸起设置的第三卡接配合部。
8、可选地,所述连接臂沿所述限位件插入所述限位槽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连接臂的末端远离所述中间臂设置。
9、可选地,所述中间臂设置有所述第三卡接部,与所述中间臂上所述第三卡接部对应的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设置于所述过线座上朝向所述中间臂的侧壁处。
10、可选地,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包括插孔和第一限位部,所述插孔开设于所述过线座上朝向所述中间臂的侧壁处,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插孔内壁的第二卡接槽或限位凸起,所述连接臂插设于所述插孔中,所述第三卡接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卡接连接。
11、可选地,所述侧向臂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卡接部,与所述侧向臂上所述第三卡接部对应的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包括形成于所述限位槽槽壁的第三卡接槽。
12、可选地,所述第三卡接凸起凸出于所述侧向臂的远离所述止挡部的第一壁面设置,所述第三卡接槽形成于所述限位槽的远离所述止挡部的第一槽壁;
13、或者,所述第三卡接凸起凸出于所述侧向臂的内壁面设置,所述第三卡接槽设置于所述限位槽的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槽壁。
14、可选地,所述限位槽的远离所述止挡部的第一槽壁与所述限位件的接触面至少部分设置为斜面,沿所述限位件插入所述限位槽的方向,所述斜面上的点到所述止挡部的距离逐渐减小。
15、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施力结构,沿所述限位件插入所述限位槽的方向,所述施力结构远离所述限位件插入所述限位槽的一端设置。
16、可选地,所述过线座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用于形成所述止挡部;
17、和/或,所述过线孔和所述过线座的横截面形状均为矩形。
18、可选地,沿所述限位槽和所述止挡部依次分布的方向,所述限位件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减重结构;
19、和/或,还包括垫片,所述止挡部与所述过线孔的边缘之间和/或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过线孔的边缘之间设置有所述垫片。
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
21、相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过线连接组件及电气设备中,当过线座穿设于过线孔时,例如过线座上远离止挡部所在的一端自后向前地穿过过线孔,当限位槽的远离止挡部的第一槽壁和止挡部分别位于过线孔的前端和后端时,将限位件自上向下地插设于限位槽时,限位件分别与第一槽壁和过线孔的前端边缘抵接,止挡部与过线孔的后端边缘抵接,从而限制过线座及其连接的线缆沿前后方向的运动。与此同时,限位件上凸出或凹陷形成有卡接部,过线座上设置有与卡接部相适配的卡接配合部,卡接部与卡接配合部的卡接较为稳定,通过卡接部与卡接配合部的卡接连接可避免限位件脱离限位槽,具体而言避免沿上下方向脱离限位槽,确保限位件插设于限位槽时的位置可靠性,从而确保限位件分别与第一槽壁和过线孔的前端边缘抵接的位置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过线连接组件,占用空间小,连接可靠性高,且便于装配。
技术特征:1.一种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过线座(1)和限位件(2);所述过线座(1)上设置有依次分布的限位槽(11)和止挡部(12),所述限位件(2)上凸出或凹陷形成有卡接部,所述过线座(1)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适配的卡接配合部;所述过线座(1)用于穿设于过线孔(31)中,当所述过线座(1)穿设于所述过线孔(31)时,所述限位件(2)插设于所述限位槽(11)内,所述限位件(2)和所述止挡部(12)分别在所述过线孔(31)的两端与所述过线孔(31)的边缘抵接,且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配合部卡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1)形成于所述过线座(1)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限位槽(11)和所述止挡部(12)依次分布的方向;所述限位件(2)整体呈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侧向臂(21)和分别与所述侧向臂(21)连接的中间臂(22);所述中间臂(22)和/或所述侧向臂(21)上设置有所述卡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第三卡接部(25)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251)沿所述限位件(2)插入所述限位槽(11)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连接臂(251)的末端远离所述中间臂(22)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臂(22)设置有所述第三卡接部(25),与所述中间臂(22)上所述第三卡接部(25)对应的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15)设置于所述过线座(1)上朝向所述中间臂(22)的侧壁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15)包括插孔(151)和第一限位部,所述插孔(151)开设于所述过线座(1)上朝向所述中间臂(22)的侧壁处,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插孔(151)内壁的第二卡接槽(152)或限位凸起,所述连接臂(251)插设于所述插孔(151)中,所述第三卡接凸起(25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卡接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臂(21)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卡接部(25),与所述侧向臂(21)上所述第三卡接部(25)对应的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15)包括形成于所述限位槽(11)槽壁的第三卡接槽(15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凸起(252)凸出于所述侧向臂(21)的远离所述止挡部(12)的第一壁面(212)设置,所述第三卡接槽(153)形成于所述限位槽(11)的远离所述止挡部(12)的第一槽壁(111);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1)的远离所述止挡部(12)的第一槽壁(111)与所述限位件(2)的接触面至少部分设置为斜面,沿所述限位件(2)插入所述限位槽(11)的方向,所述斜面上的点到所述止挡部(12)的距离逐渐减小。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上设置有施力结构(26),沿所述限位件(2)插入所述限位槽(11)的方向,所述施力结构(26)远离所述限位件(2)插入所述限位槽(11)的一端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座(1)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段(1a)和第二段(1b),所述第一段(1a)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段(1b)的横截面积,所述限位槽(11)形成于所述第一段(1a),所述第二段(1b)用于形成所述止挡部(12);
12.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限位槽(11)和所述止挡部(12)依次分布的方向,所述限位件(2)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减重结构(28);
13.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过线连接组件。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过线连接组件及电气设备,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过线连接组件包括过线座和限位件;所述过线座上设置有依次分布的限位槽和止挡部,所述限位件上凸出或凹陷形成有卡接部,所述过线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适配的卡接配合部;所述过线座用于穿设于过线孔中,当所述过线座穿设于所述过线孔时,所述限位件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止挡部分别在所述过线孔的两端与所述过线孔的边缘抵接,且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配合部卡接。本技术的过线连接组件占用空间小,连接可靠性高,且便于装配。技术研发人员:乔凯,于海洋,韦仕元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光电源(上海)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103技术公布日:2024/9/26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29/3116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