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10-09 14:43:56

本发明涉及毛竹林下野茶培育,尤其涉及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1、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隶属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目前,毛竹林下经济已形成竹药、竹菌、竹禽等多种业态,但仍缺乏模式创新,存在技术水平低、集约化水平不高、功能单一等问题。现存毛竹林下经济模式的单一复制会造成产品供过于求,使经济效益降低,挫伤竹农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急需从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角度,探索全新的毛竹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并根据毛竹和林下作物的互作机制开发高效丰产的培育技术。

2、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属山茶科山茶属小灌木,叶子可制茶,喜光耐阴,适于在林下漫射光条件下生长。在毛竹林下自然分布着大量的野生茶树,称为野茶。目前毛竹林下的野茶尚未进行人为干扰和经营,无化肥和农药产出的野生茶叶相对人工经营茶园产出的茶叶口感更加醇香,受到了大批品茶爱好者的追捧,价格高且供不应求,极具开发价值。但是,由于目前缺乏合理的毛竹林下野茶培育技术,野茶茶叶的产量极低,严重制约了“竹-茶”林下经济新模式的效益提升。为保证野生茶叶纯绿色、无公害、品质好的产品优势,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因此,目前急需研究开发一种可以提升野茶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毛竹林下野茶生态培育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培育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毛竹林下野茶容易因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种间和种内资源竞争过强、林下温湿度不佳以及土壤肥力过低而造成生长缓慢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毛竹林下野茶树叶片生长,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确定适合培育的毛竹野茶自然混交林后,对毛竹林密度和年龄结构进行调控,控制毛竹立竹密度为120-160株/亩;

5、(2)对野茶树进行修剪并调控密度,控制野茶树株行距为(1-1.2)m×(1-1.2)m;

6、(3)施用生物质炭和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然后施肥,培育至茶叶成熟,采收。

7、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毛竹野茶树自然混交林的地面坡度<25度,土壤厚度为40-60cm。

8、作为优选,步骤(1)中毛竹林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控方法为:1度毛竹留养量为40-56株/亩;毛竹大年的10月至翌年1月择伐2度和3度毛竹,2度毛竹保留40-56株/亩,3度毛竹保留36-53株/亩,4度以上毛竹全部砍伐,并清除竹蔸和地下鞭根。

9、作为优选,调控后毛竹林的郁闭度为0.5-0.7。

10、作为优选,步骤(2)中野茶树密度调控的方法为清除距离毛竹1m内的野茶树,对茶树间距离小于(1-1.2)m的茶丛以及生长状况不良的野茶树进行砍伐,并在空缺区域补植野茶树。

11、作为优选,所述野茶树的密度为500-600株/亩。

12、作为优选,步骤(2)所述修剪在6月进行。

13、作为优选,所述修剪的方式为:野茶树高度低于80cm时,剪除树顶部以下8-12cm的梢头;野茶树高度高于80cm时,高度修剪至70cm。

14、作为优选,步骤(3)施用生物质炭后进行翻垦处理,所述翻垦的深度为15-23cm。

15、作为优选,所述生物质炭的施用量为2.5-3.5t/ha。

16、作为优选,步骤(3)所述施肥时间在6月至翌年3月,所述施肥的次数为3次,所述施肥量为8-13kg/亩/年。

17、作为优选,所述施肥的时间为6月下旬、10月下旬以及翌年3月上旬,三次施肥的质量比例为(3-5):(1-3):(3-5)。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采用本发明所述生态培育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林下野茶容易因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种间和种内资源竞争过强、林下温湿度不佳以及土壤肥力过低而造成生长缓慢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毛竹林下野茶树叶片生长,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

20、2.本发明技术方案培育的毛竹林下野茶相对于现有的自然状态不进行人工培育的毛竹林下野茶,每亩鲜叶产量提高61.6%;同时提高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以及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酚氨比,提升了茶叶品质。

21、3.本发明所述生态培育方法林下郁闭度相对最佳,其他生长条件也非常适宜,提升毛竹林下野茶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积累,促进茶树叶片生长。还合理设置了毛竹和野茶树的密度,有效降低种间和种内对土壤空间和资源以及地上光照的竞争强度,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促进茶叶的生长,提高茶叶产量。

22、4.本发明所述生态培育方法中各种生长管理和肥料的合理配置也更好的提升了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促进野茶根系的延伸,提高野茶对水分和养分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茶树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转运和积累,从而更大限度提高茶叶产量。

技术特征:

1.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毛竹野茶树自然混交林的地面坡度<25度,土壤厚度为40-6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毛竹林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控方法为:1度毛竹留养量为40-56株/亩;毛竹大年的10月至翌年1月择伐2度和3度毛竹,2度毛竹保留40-56株/亩,3度毛竹保留36-53株/亩,4度以上毛竹全部砍伐,并清除竹蔸和地下鞭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调控后毛竹林的郁闭度为0.5-0.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野茶树密度调控的方法为清除距离毛竹1m内的野茶树,对茶树间距离小于(1-1.2)m的茶丛以及生长状况不良的野茶树进行砍伐,并在空缺区域补植野茶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修剪在6月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施用生物质炭后进行翻垦处理,所述翻垦的深度为15-23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施肥时间在6月至翌年3月,所述施肥的次数为3次,所述施肥量为8-13kg/亩/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的时间为6月下旬、10月下旬以及翌年3月上旬,三次施肥的质量比例为(3-5):(1-3):(3-5)。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毛竹林下野茶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竹林下野茶的生态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包括:(1)确定适合培育的毛竹野茶树自然混交林后,对毛竹林密度和年龄结构进行调控,控制毛竹立竹密度为120‑160株/亩;(2)对野茶树进行修剪并调控密度,控制野茶树株行距为(1‑1.2)m×(1‑1.2)m;(3)施用生物质炭和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培育至茶叶成熟,采收。采用本发明培育方法能有效解决毛竹林下野茶容易因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种间和种内资源竞争过强、林下温湿度不佳以及土壤肥力过低而造成生长缓慢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毛竹林下野茶树叶片生长,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技术研发人员:杨振亚,赵建诚,倪惠菁,王波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9/29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009/3062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