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摄影电影,光学设备的制造及其处理,应用技术 > 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0-21 14:49:34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内显示屏数量越来越多,尺寸也越来越大。由于汽车内部空间有限,用户期望显示屏的厚度可以更加轻薄。

2、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由外壳、前框、盖板、液晶显示组件、背光组件和铝壳组成,通过铝壳、前框和固定件(如螺钉)配合,将盖板、液晶组件、背光组件固定在外壳中,但这样的显示屏具有较大厚度,难以满足现行用户对轻薄显示屏的期待。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可以将现有显示屏的厚度降低。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所述超薄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背光组件、显示组件和盖板;

3、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首尾相连的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并围成带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背光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盖板依次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开口处;

4、所述背光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

5、所述背光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粘接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背光组件、所述显示组件的至少部分侧面与所述侧板粘接固定;所述盖板的侧面完全与所述侧板粘接固定;

6、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至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8mm。

7、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一类胶和第二类胶实现粘接固定;

8、所述底板为矩形,所述第一类胶至少位于所述底板三个不同的方位上;所述第二类胶设置在所述第一类胶之间;

9、所述第一类胶包括支撑片和位于所述支撑片相对两个表面上的黏胶层,所述第二类胶为可液态固化的黏胶。

10、优选地,所述底板在三个不同方位上均设置有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类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陷区;

11、所述第一类胶的厚度为0.3-1mm;所述第一类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类胶的厚度;所述底板与所述背光组件之间间距为0.3-0.8mm。

12、优选地,所述底板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凹陷区内设置有安装孔;

13、所述第一类胶覆盖所述安装孔。

14、优选地,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凹陷区与所述第一凹陷区位于所述底板的不同方位;所述第二凹陷区延伸至其所在方位的所述底板的边沿;

15、所述第二凹陷区内设置有fpc16,所述fpc16与所述背光组件及所述显示组件电连接;

16、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背光组件中的一者或多者的一部分侧面的与所述侧板粘接固定,另一部分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走线通道;

17、所述走线通道与所述第二凹陷区位置对应,且位于所述底板的相同方位上。

18、优选地,所述背光组件包括灯条和依次层叠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为增光片和/扩散片;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走线通道一侧。

19、优选地,所述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对设置;

20、所述第二凹陷区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所在方位;

21、所述侧板内部环绕设置有用于搭载所述盖板的平台部,所述盖板粘接固定于所述平台部上;

22、所述第一侧板内侧的所述平台部内侧设置有多个间距设置的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高度低于所述平台部;所述第一台阶部包括第一子台阶部和第二子台阶部,所述第二子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一子台阶部内侧,其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子台阶部,且两者的高度差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灯条的高度,且大于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层叠后的高度;

23、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内侧的所述平台部内侧设置有一个或多第二台阶部;

24、所述第二子台阶部高度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高度相同,以相互配合搭载所述背光组件;

25、所述第一子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具有相同高度,以相互配合搭载所述显示组件。

26、优选地,所述底板包括板本体和板盖,所述板本体上开设有安装窗口,所述板盖将所述安装窗口封闭,并与所述板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27、所述超薄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电路板,所述安装窗口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电路板的尺寸,以使得所述电路板可通过所述安装窗口;所述电路板粘接固定于所述背光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28、所述板本体和所述板盖远离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基本齐平。

29、优选地,所述背光组件由灯条和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上增光片、dbef组成;灯条设置在导光板一侧,

30、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

31、所述显示组件为lcd组件,所述lcd组件和所述dbef之间的距离为0.5-1mm;

32、所述盖板全贴合于所述lcd组件表面;

33、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至所述板本体远离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3mm。

34、优选地,所述超薄显示装置为车载显示屏;

35、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至所述板本体远离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5mm。

36、本发明所提供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通过将背光组件直接粘结固定在底板上,背光组件、显示组件的侧面部分与侧板粘结固定或完全与侧板粘结固定,盖板的侧面完全与侧板粘接固定,可以大大降低传统显示屏的厚度。本发明摒弃了传统显示屏通过铝壳、前框和固定件配合将显示组件、背光组件固定在壳体中的结构,通过粘结固定的方式,减少零组件,降低产品内部零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将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的盖板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至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降低至小于等于18mm。

37、本发明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背光组件、显示组件和盖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底板之间通过第一类胶和第二类胶实现粘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在三个不同方位上均设置有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类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陷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凹陷区内设置有安装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凹陷区与所述第一凹陷区位于所述底板的不同方位;所述第二凹陷区延伸至其所在方位的所述底板的边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灯条和依次层叠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为增光片和/扩散片;所述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走线通道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板本体和板盖,所述板本体上开设有安装窗口,所述板盖将所述安装窗口封闭,并与所述板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由灯条和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上增光片、dbef组成;灯条设置在导光板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显示装置为车载显示屏;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所述超薄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容纳在所述外壳内的背光组件、显示组件和盖板;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首尾相连的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并围成带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背光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盖板依次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开口处;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表面粘接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背光组件、所述显示组件的至少部分侧面与所述侧板粘接固定;所述盖板的侧面完全与所述侧板粘接固定;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表面至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背光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8mm。本发明所提供的带背光源的超薄显示装置具有超薄等优点。技术研发人员:崔岩,孙兴伟,吕志洋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0/1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021/3194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