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12 13:46:19
本技术涉及摄像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车载摄像头。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对汽车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手势识别技术在汽车上也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交互方式。为了实现手势识别功能,常常需要借助车载摄像头采集图像信号,实现对手势数据的捕捉。为了充分适应白天、夜间等不同光照条件,可以采用红外光作为车载摄像头的补光,因而红外摄像头是常用于手势识别的车载摄像头。红外光照到手部后反射回摄像头中,实现基于光学数据的手势识别。手势识别技术对于识别灵敏度要求较高,需要尽可能地减少电磁波干扰产生的杂讯,目前的红外车载摄像头对于电磁波干扰屏蔽的效果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有利于提升车载摄像头的电磁屏蔽效果。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摄像头,包括壳体、光源、光源控制板、镜头和电磁屏蔽膜;壳体开设有透光孔;光源设于壳体内并与透光孔对准;光源控制板设于壳体内并与光源电连接;镜头设于壳体;电磁屏蔽膜覆盖透光孔,电磁屏蔽膜包括载体和金属网,金属网固定于载体,金属网与壳体导电连接。
3、在部分实施例中,电磁屏蔽膜还包括导电胶,电磁屏蔽膜通过导电胶与壳体导电连接。
4、在部分实施例中,导电胶包裹金属网的边缘。
5、在部分实施例中,光源为红外光发射器。
6、在部分实施例中,载体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电磁屏蔽膜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大于80%。
7、在部分实施例中,金属网的丝径为0.016-0.018毫米。
8、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中壳、前壳和后壳;中壳的前侧具有第一容置槽,后侧具有第二容置槽;前壳,设置在中壳的前侧并罩设在第一容置槽上;后壳设置在中壳的后侧并罩设在第二容置槽上;其中,透光孔设于前壳,光源和光源控制板设于第一容置槽内。
9、在部分实施例中,前壳与光源相对的一侧具有定位槽,电磁屏蔽膜设于定位槽中,透光孔贯穿定位槽的槽底。
10、在部分实施例中,中壳还具有镜头安装孔,镜头安装孔贯穿中壳的前侧和第二容置槽的槽底,镜头安装于镜头安装孔;车载摄像头还包括图像处理控制板,设于第二容置槽内,图像处理控制板具有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与镜头对准。
11、在部分实施例中,中壳的前侧具有凸出部,第一容置槽设于凸出部,镜头安装孔间隔设置在凸出部的一侧并贯穿中壳的前侧和第二容置槽的槽底。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摄像头,包括壳体开设有透光孔,光源设于壳体内并与透光孔对准,通过设置覆盖透光孔的电磁屏蔽膜,电磁屏蔽膜包括载体和固定于载体的金属网,将金属网与壳体导电连接,由此可以防止电磁波从透光孔处通过,实现在透光孔处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并且电磁屏蔽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以保证光源射出的光线透过,保证摄像头的最终图像识别效果。
技术特征:1.一种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膜(50)还包括导电胶(53),所述电磁屏蔽膜(50)通过所述导电胶(53)与所述壳体(10)导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53)包裹所述金属网(52)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30)为红外光发射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5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所述电磁屏蔽膜(50)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大于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52)的丝径为0.016-0.018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14)与所述光源(30)相对的一侧具有定位槽(12),所述电磁屏蔽膜(50)设于所述定位槽(12)中,所述透光孔(11)贯穿所述定位槽(12)的槽底。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13)还具有镜头安装孔(133),所述镜头安装孔(133)贯穿所述中壳(13)的前侧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32)的槽底,所述镜头(40)安装于所述镜头安装孔(13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13)的前侧具有凸出部(134),所述第一容置槽(131)设于所述凸出部(134),所述镜头安装孔(133)间隔设置在所述凸出部(134)的一侧并贯穿所述中壳(13)的前侧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32)的槽底。
技术总结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载摄像头,包括壳体开设有透光孔,光源设于壳体内并与透光孔对准,通过设置覆盖透光孔的电磁屏蔽膜,电磁屏蔽膜包括载体和固定于载体的金属网,将金属网与壳体导电连接,由此可以防止电磁波从透光孔处通过,实现在透光孔处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并且电磁屏蔽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以保证光源射出的光线透过,保证摄像头的最终图像识别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殷安龙,孙鹏,瞿含瑞,杨朋飞,陈海聪,朱海鹏,何大龙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立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11技术公布日:2024/11/7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12/3260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