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21 12:11:38
本发明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在车辆技术领域,整车的热管理中,制冷剂循环系统和加热系统是两大重要系统,制冷剂循环的核心部件是压缩机,加热功能的核心部件是ptc加热器。相关技术中,两个核心部件在整车上总体积及总重量较大,且ptc加热器电控板散热效果较差。
2、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和加热系统体积和重量大,加热器电控板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压缩机腔、加热器腔和控制器腔,其中,压缩机腔与加热器腔相互独立设置,壳体组件上开设有与压缩机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以及,壳体组件上还开设有与加热器腔连通的加热器进口和加热器出口;压缩机总成,压缩机总成设置于压缩机腔内;加热器总成,加热器总成设置于加热器腔内;控制器总成,控制器总成设置于控制器腔内,控制器总成与压缩机总成、加热器总成电性连接;其中,加热器总成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器组件,加热器组件包括加热管及加热层,其中,加热层设置于加热管外部且沿加热管周向设置。
3、进一步地,加热层由至少一个电阻丝加热器沿加热管的周向螺旋缠绕形成,加热管与加热器腔的内壁可拆卸地连接,电阻丝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控制器腔内并与控制器总成电性连接。
4、进一步地,加热器总成包括多个加热器组件,多个加热器组件沿加热管的径向方向具有距离地设置。
5、进一步地,每一加热器组件均包括一个加热管,以及沿加热管的径向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二加热层和第一加热层。
6、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二加热层串联设置,和/或,相邻两个第一加热层串联设置。
7、进一步地,每一加热器组件中,第二加热层与第一加热层同轴设置。
8、进一步地,加热器总成包括多个电阻丝加热器,其中,至少两个相邻加热器组件的第二加热层由同一电阻丝加热器形成,至少两个相邻加热器组件的第一加热层由同一电阻丝加热器形成。
9、进一步地,多个电阻丝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每一加热器组件的第一加热层均由第一加热器形成,每一加热器组件的第二加热层均由第二加热器形成。
10、进一步地,加热器总成还包括至少一个管夹,管夹用于固定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管夹设置于相邻加热器组件之间。
11、进一步地,加热器腔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器隔板,加热器隔板平行于加热管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加热器隔板用于将加热器腔沿加热管的径向方向分隔为至少两个容纳腔,每一容纳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器组件。
12、进一步地,沿加热管的轴向方向,容纳腔具有靠近控制器腔的第一端和远离控制器腔的第二端,相邻两个容纳腔的第一端相连通设置,和/或,相邻两个容纳腔的第二端相连通地设置。
13、进一步地,沿加热管的轴向方向,加热管包括前端管、热管配合部和后端管,其中,前端管、后端管与加热器腔的内壁可拆卸地连接,热管配合部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滚槽,螺旋滚槽用于与第二加热层配合。
14、进一步地,热管配合部的最大直径大于前端管的最大直径、后端管的最大直径设置。
15、进一步地,螺旋滚槽与第二加热层同轴设置,且,螺旋滚槽与第二加热层的螺距相同。
16、进一步地,前端管与热管配合部之间、后端管与热管配合部之间均设置有过渡管段,沿远离热管配合部的方向,过渡管段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地设置,螺旋滚槽的端部延伸至过渡管段上。
17、进一步地,加热器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加热管安装座,加热管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槽,加热管与加热器腔连接时,至少部分的后端管延伸至安装槽内。
18、进一步地,加热管还包括设置于后端管的端部的堵盖,堵盖用于封堵后端管。
19、进一步地,前端管靠近控制器腔设置,后端管远离控制器腔设置,前端管通过定位销与所述加热器腔的内壁连接。
20、进一步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具有压缩机腔;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加热器腔;第三壳体,第三壳体具有控制器腔;其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三壳体的同一侧,沿第三壳体的长度方向,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具有距离地设置。
21、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22、进一步地,壳体组件还包括安装耳组件,安装耳组件包括多个安装耳,至少一个安装耳设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且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连接,至少一个安装耳设置于第一壳体的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
23、进一步地,壳体组件包括:压缩机端盖,压缩机端盖设置于第一壳体的远离第三壳体的一端,以封堵压缩机腔;加热器端盖,加热器端盖设置于第二壳体的远离第三壳体的一端,以封堵加热器腔;控制器端盖,控制器端盖设置于第三壳体的远离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一端,以封堵控制器腔。
24、进一步地,进气口开设于第一壳体上,排气口开设于压缩机端盖上,加热器进口、加热器出口均开设于第二壳体上。
25、进一步地,加热器进口、加热器出口分别开设于第二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上,或者,加热器进口、加热器出口开设于第二壳体的同一端面上。
2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具有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为上述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27、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压缩机腔、加热器腔和控制器腔均设置于热管理系统的同一壳体组件内,使系统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体积重量更小,压缩机总成设置于压缩机腔内,加热器总成设置于加热器腔内,而压缩机腔与加热器腔相互独立设置使得热管理系统的加热系统与制冷剂循环系统互不影响,在保证加热和制冷效果的情况下进一步缩小壳体组件的体积,加热器总成的加热器组件采用加热层沿加热管周向设置的双层加热结构,可增大整体加热器组件的表面积,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控板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特征: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由至少一个电阻丝加热器沿所述加热管的周向螺旋缠绕形成,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加热器腔(120)的内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电阻丝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控制器腔(130)内并与所述控制器总成(400)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总成(300)包括多个所述加热器组件,多个所述加热器组件沿所述加热管的径向方向具有距离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加热器组件均包括一个所述加热管,以及沿所述加热管的径向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二加热层和第一加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加热层串联设置,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加热层串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加热器组件中,所述第二加热层与所述第一加热层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总成(300)包括多个电阻丝加热器,其中,至少两个相邻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第二加热层由同一所述电阻丝加热器形成,至少两个相邻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第一加热层由同一所述电阻丝加热器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阻丝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器(310)和第二加热器(330),每一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第一加热层均由所述第一加热器(310)形成,每一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第二加热层均由所述第二加热器(330)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总成(300)还包括至少一个管夹(303),所述管夹(303)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热器(310)和所述第二加热器(330),所述管夹(303)设置于相邻所述加热器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腔(120)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器隔板(123),所述加热器隔板(123)平行于所述加热管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加热器隔板(123)用于将所述加热器腔(120)沿所述加热管的径向方向分隔为至少两个容纳腔(1200),每一所述容纳腔(120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加热器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管的轴向方向,所述容纳腔(1200)具有靠近所述控制器腔(130)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控制器腔(130)的第二端,相邻两个所述容纳腔(1200)的第一端相连通设置,和/或,相邻两个所述容纳腔(1200)的第二端相连通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管的轴向方向,所述加热管包括前端管(321)、热管配合部(322)和后端管(323),其中,所述前端管(321)、所述后端管(323)与所述加热器腔(120)的内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热管配合部(322)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滚槽(3220),所述螺旋滚槽(3220)用于与所述第二加热层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配合部(322)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前端管(321)的最大直径、所述后端管(323)的最大直径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滚槽(3220)与所述第二加热层同轴设置,且,所述螺旋滚槽(3220)与所述第二加热层的螺距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管(321)与所述热管配合部(322)之间、所述后端管(323)与所述热管配合部(322)之间均设置有过渡管段(3221),沿远离所述热管配合部(322)的方向,所述过渡管段(322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地设置,所述螺旋滚槽(3220)的端部延伸至所述过渡管段(3221)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腔(120)的内壁上设置有加热管安装座(351),所述加热管安装座(351)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加热器腔(120)连接时,至少部分的所述后端管(323)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端管(323)的端部的堵盖(324),所述堵盖(324)用于封堵所述后端管(323)。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管(321)靠近所述控制器腔(130)设置,所述后端管(323)远离所述控制器腔(130)设置,所述前端管(321)通过定位销(411)与所述加热器腔(120)的内壁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0)包括: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1)、所述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三壳体(103)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0)还包括安装耳组件,所述安装耳组件包括多个安装耳,至少一个所述安装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1)与所述第二壳体(102)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壳体(101)、所述第二壳体(102)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安装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1)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102)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0)包括: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11)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1)上,所述排气口(231)开设于所述压缩机端盖(230)上,所述加热器进口(121)、所述加热器出口(122)均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02)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进口(121)、所述加热器出口(122)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02)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上,或者,所述加热器进口(121)、所述加热器出口(122)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02)的同一端面上。
2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有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为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热管理系统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压缩机腔、加热器腔和控制器腔,其中,压缩机腔与加热器腔相互独立设置,壳体组件上开设有与压缩机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以及,壳体组件上还开设有与加热器腔连通的加热器进口和加热器出口;压缩机总成,压缩机总成设置于压缩机腔内;加热器总成,加热器总成设置于加热器腔内;控制器总成,控制器总成设置于控制器腔内,控制器总成与压缩机总成、加热器总成电性连接;加热器组件包括加热管及加热层,其中,加热层设置于加热管外部且沿加热管周向设置。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系统整体结构紧凑,体积重量更小,加热器电控板散热效果较好。技术研发人员:付众,赵木青,刘元治,高雅男,陈刚,王嘉琦,丛帅,杨博达,汪井涛,卢丹婷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1/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20/3348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