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 > 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及便携氧舱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及便携氧舱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5-01-10 13:21:56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及便携氧舱,属于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1、高压环境可以提高肺泡、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氧分压梯度,提高有效弥散距离(即氧的穿透力大),提高组织储氧量,改善组织缺氧,有助于神经功能和身体功能障碍的恢复。微高压氧舱将净化空气和高纯度氧气打入舱体内,用户在舱内可体验安全、高效的氧疗。特别对于高原自驾游、“流动”医疗站、高原野外作业等场景用户需要使用氧舱可帮助缓解高反症状和其他病症辅助治疗,但此类场景对氧舱便携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2、柔性氧舱具有轻便、可折叠、易携带的特性,更适用于以上场景,但现有柔性氧舱所使用的支架大多为刚性支架,使用前拼接搭建所需的时间较长,且刚性材料较重,影响应急场景下产品的安全性和轻便性。部分专利已提出使用柔性气柱作为支撑结构,减轻产品重量,提高产品便携性,气柱形状及结构也是影响其使用性的重要因素。

3、现有技术使用柔性气密膜作为内胆,使用牛津布作为外套,充气后形成圆管状气柱支架,将多根管状支架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并将其与舱体气密连接。圆管状支架的缺点在于①支架落地时与地面为线接触,使用过程中始终是同一位置受力及磨损;②直径大,一方面从底部将舱体垫高,有可能会导致舱体离地,使用时稳定性差,且舱体材料承受内部人员重力而非地面受力,对舱体损害较大;另一方面其加大了氧舱整体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及便携氧舱,该气肋框架使用变隔距立体充气结构,由气肋支撑框架和底部支撑组成,厚度较小,且底面为平面,与地面为面接触,避免应力集中,提高框架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包括:

4、底部支撑板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板两侧的气肋支撑框架,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气肋支撑框架均为充气气腔且彼此相互连通,所述气肋支撑框架呈环形结构,且所述气肋支撑框架的纵向横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

5、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优选地,所述底部支撑板和所述气肋支撑框架的主体采用复合间隔材料,侧面使用单层气密材料焊接封边,形成气密的腔体。

6、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优选地,所述复合间隔材料包括纬编间隔织物、经编间隔织物或机织间隔织物,所述单层气密材料包括tpu、pvc、橡胶或硅胶夹网布。

7、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所述复合间隔材料的表面涂覆气密层,优选地,气密层中添加耐磨处理剂。

8、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优选地,所述复合间隔材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表面层、间隔丝和下表面层,所述间隔丝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层和所述下表面层,并连接所述上表面层和所述下表面层。

9、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优选地,所述气肋支撑框架的所述复合间隔材料采用间隔距离为1.5cm~4.5cm的小隔距立体结构,所述气肋支撑框架的所述间隔丝采用高强低弹复丝,所述复丝呈一字型平行排列。

10、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优选地,所述底部支撑板的所述复合间隔材料采用间隔距离为5~10cm大隔距平面立体结构,所述底部支撑板的所述间隔丝采用单丝,所述单丝呈x型点状分布。

11、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优选地,所述底部支撑板的所述复合间隔材料与地面相接触的表面涂覆气密层,所述气密层中添加有耐磨剂。

12、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便携氧舱,包括氧舱舱体,所述氧舱舱体由蒙皮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构成,所述蒙皮与所述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气密连接,并使所述氧舱舱体内部形成气密的舱室。

13、所述的便携氧舱,优选地,所述蒙皮上设置有透明的窗口,所述氧舱舱体的前侧开设有供使用者进入且可开闭的舱口。

14、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发明的变隔距立体充气结构气肋框架与地面之间是面接触,与圆管状支架相比,充气后其稳定性更好,可有效防止氧舱倾倒滚动。

16、2、本发明的变隔距立体充气结构气肋框架与地面之间是面接触,避免了受力点集中,将底面受到的磨损均匀分散,同时选用防割耐磨材料作为底面材料与地面接触,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17、3、本发明的变隔距立体充气结构厚度较圆管状气柱更薄,有效改善了将舱体托高离地的问题。

18、4、现有的气柱支撑框架通常使用粘贴结构分体设计,设置多个充气阀门,需要多次充气才是能使整个结构起到支撑效果。本专利通过焊接工艺将氧舱框架结构部位所有连通,可以一次性完成整个框架结构充气,提高使用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板(2)和所述气肋支撑框架(1)的主体采用复合间隔材料,侧面使用单层气密材料焊接封边,形成气密的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间隔材料包括纬编间隔材料、经编间隔材料或机织间隔材料,所述单层气密材料包括tpu、pvc、橡胶或硅胶夹网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间隔材料的表面涂覆气密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间隔材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上表面层、间隔丝和下表面层,所述间隔丝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层和所述下表面层,并连接所述上表面层和所述下表面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肋支撑框架(1)的所述复合间隔材料采用间隔距离为1.5cm~4.5cm的小隔距立体结构,所述气肋支撑框架(1)的所述间隔丝采用高强低弹复丝,所述复丝呈一字型平行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板(2)的所述复合间隔材料采用间隔距离为5~10cm大隔距平面立体结构,所述底部支撑板(2)的所述间隔丝采用单丝,所述单丝呈x型点状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板(2)的所述复合间隔材料与地面相接触的表面涂覆气密层,所述气密层中添加有耐磨剂。

9.一种便携氧舱,包括氧舱舱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氧舱舱体(3)由蒙皮和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构成,所述蒙皮与所述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气密连接,并使所述氧舱舱体(3)内部形成气密的舱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蒙皮上设置有透明的窗口,所述氧舱舱体(3)的前侧开设有供使用者进入且可开闭的舱口。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及便携氧舱,一体式全柔性变隔距立体充气式气肋框架包括:底部支撑板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板两侧的气肋支撑框架,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气肋支撑框架均为充气气腔且彼此相互连通,所述气肋支撑框架呈首尾相接的环形结构,且所述气肋支撑框架的纵向横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该气肋框架使用变隔距立体充气结构,由气肋支撑框架和底部支撑组成,厚度较小,且底面为平面,与地面为面接触,避免应力集中,提高框架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技术研发人员:韩月瑛,颜九九,赵博宇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兴际华(上海)工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5/1/6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50110/3526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