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休闲运动,玩具,娱乐用品的装置及其制品制造技术 > 负载握柄以及健身训练器材  >  正文

负载握柄以及健身训练器材

  • 国知局
  • 2024-07-11 16:37:04

本发明涉及健身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负载握柄以及健身训练器材。

背景技术:

1、卧推训练是一种常见的上半身力量训练方法,主要针对胸大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等上半身肌肉群进行锻炼,这种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增加上半身的肌肉力量和体积,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爆发力和稳定性;在卧推训练中,训练人员通常躺在卧推架上,双手握住杠铃将其从胸部向上推举,直至手臂伸直,然后再慢慢地将其放回到胸部位置,完成一次推举动作;在进行卧推训练过程中,为避免肩峰撞击(即卧推训练过程中,肱骨相对于躯干处于90°外展状态时肱骨头会向上靠着肩锁关节挤压肩袖韧带),在进行卧推训练时需将肘部下放,使大臂肱骨与躯干之间处于75°左右的外展状态,让肩胛骨避开肱骨的运动路径。

2、在现有技术中,训练人员在进行卧推训练时,通常将杠铃或杠铃状训练器械作为卧推负载器械使用,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9011342b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的一种用于卧推训练时安全防护和训练一体化的杠铃,其结构包括杠铃杆、杠铃片、升降防护装置、卧推床,卧推床两侧设有升降防护装置,杠铃杆设于卧推床上方并且两端焊接在两个升降防护装置之间,本发明具有的效果:当杠铃杆靠近胸部后无法施力将杠铃杆推起时,压板受杠铃重力会与胸部相接触,此时传动机构工作并利用传动件向上的推力,使滑动机构两侧活动臂向下张开,让制动块与双轨滑道相接触,从而实现杠铃的紧急制动,防止杠铃继续下滑,将负载量集中到胸部,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上述用于卧推训练时安全防护和训练一体化的杠铃即采用了杠铃杆与杠铃片作为卧推负载器械使用。

3、由于在卧推训练过程中需要使大臂肱骨与躯干之间处于75°左右的外展状态,然而在卧推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需双手紧握杠铃杆,这样势必会造成训练人员的腕部呈一定角度的外翻,而圆柱状的杠铃杆会限制训练人员的腕部的外翻角度,减小了肩关节与手腕的自由度与运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使用杠铃杆进行卧推训练的过程中,圆柱状的杠铃杆会限制训练人员的腕部的外翻角度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负载握柄,包含:承载框、导向槽、握杆、第一装配筒与第二装配筒;

2、导向槽开设在承载框的内环面上,导向槽为环形槽;

3、握杆活动设置在承载框的内腔中,握杆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4、第一装配筒固定设置在承载框的任一侧的侧壁上;

5、第二装配筒固定设置在承载框的另一侧的侧壁上,承载框位于第二装配筒与第一装配筒之间,第二装配筒与第一装配筒的中心轴相同。

6、进一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还包含:若干个定位凸槽,若干个定位凸槽固定设置在导向槽的内腔顶壁上,若干个定位凸槽围绕导向槽的中心轴圆周阵列分布,握杆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对定位凸槽卡接。

7、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健身训练器材,包含:承载板、承载支架、一对负载握柄、一对连杆、配重模块、一对防护模块、支撑座、折叠床体与一对支撑腿;

8、承载支架固定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

9、一对负载手柄活动设置在承载板的上侧;

10、一对连杆分别活动插设于一对负载握柄的第一装配筒的内腔中,一对连杆的端部转动连接,连杆为棱柱体,连杆与第一装配筒的内腔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

11、一对防护模块设置在承载板上,一对防护模块分别与一对负载握柄的第二装配筒相连;

12、配重模块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用于调节训练人员的负重大小;

13、支撑座固定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

14、折叠床体活动设置在承载板与一对负载握柄之间,折叠床体的头端与支撑座铰接;

15、一对支撑腿设置在折叠床体的尾端,任一个支撑腿的顶端与折叠床体的底部铰接,用于支撑折叠床体。

16、进一步,配重模块包含:第一转轴、一对轴承座、第二转轴、一对配重组件与负载释放组件;

17、第一转轴设置在承载支架上,一对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承载支架转动连接,第一转轴沿一对负载握柄的轴向设置,第一转轴位于一对负载握柄的上侧;

18、一对轴承座固定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

19、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一对轴承座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沿一对负载握柄的轴向设置,第二转轴位于一对负载握柄于承载板之间;

20、一对配重组件设置在承载板与承载支架上,一对配重组件分别与一对负载握柄相连;

21、负载释放组件设置在承载板上,负载释放组件与一对配重组件相连,负载释放组件与一对连杆相连。

22、进一步,配重组件包含:承载壳体、装配窗口、若干个配重块、负重调节机构与一对第一牵引绳;

23、承载壳体固定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承载壳体的顶部采用开放式设计,承载壳体位于第一转轴与承载板之间;

24、装配窗口开设在承载壳体的侧壁上,装配窗口贯穿承载壳体的外壁与承载壳体的内腔连通,装配窗口暴露于承载壳体的顶部表面;

25、若干个配重块活动设置在承载壳体的内腔中,配重块与承载壳体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若干个配重块沿承载壳体的轴向依次叠放,配重块的顶部开设有装配孔,装配孔贯穿配重块暴露于配重块的底部表面,配重块的任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对装配槽,装配槽贯穿配重块暴露于配重块的另一侧的侧壁表面,其中一个装配槽暴露于配重块的顶部表面,另一个装配槽暴露于配重块的底部表面,由任意相邻的一对配重块的一对装配槽合围而成的腔体为装配腔体;

26、负重调节机构设置在承载壳体的内腔中,负重调节机构与任一个配重块相连;

27、任一个第一牵引绳的头端与负重调节机构相连,任一个第一牵引绳的尾端依次经第一转轴的上侧绕过以及第二转轴与承载板之间穿过并与其中一个负载握柄相连;

28、负重调节机构包含:承载插件、若干个插孔与插板;

29、承载插件与若杠个配重块的装配孔活动插接,承载插件的顶端与第一牵引绳的尾端相连;

30、若干个插孔开设在承载插件上,若干个插孔沿承载插件的轴向一字排列;

31、插板穿过任意一对相邻的配重块之间的装配腔体与对应的插孔插接;

32、负载释放组件包含:转接柱、转接槽、金属传感器、感应槽、一对气缸与一对连接件;

33、转接槽开设在其中一个连杆的一端的端面上;

34、转接柱固定设置在另一个连杆的一端,转接柱与转接槽插接,转接柱与转接槽转动连接,转接柱的头端表面与转接槽的内表面抵接;

35、金属传感器嵌设于转接柱的内部,金属传感器的检测端暴露于转接柱的头端表面,金属传感器位于转接柱的周向边缘;

36、感应槽开设于转接槽的内表面,感应槽与金属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

37、一对气缸固定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

38、一对连接件分别固定设置在一对气缸的执行端,一对连接件分别与一对配重组件的位于底层的配重块相连。

39、进一步,防护模块包含:活塞缸、活塞壳体、阻力调节壳体、连接孔、换气孔、第一阻力塞、第一通孔、第二阻力塞、第二通孔、若干个第一通气孔、若干个第二通气孔、连接轴、弹簧、旋钮、压力传感器、装配凸槽、若干个限位孔、弯杆、若干个插杆;

40、活塞缸固定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活塞缸的顶部采用开放式设计;

41、活塞壳体活动插设于活塞缸的内腔中,活塞壳体的底部采用开放式设计,活塞壳体的四周外壁紧贴活塞缸的四周内壁;

42、阻力调节壳体固定设置在活塞缸的外壁上;

43、连接孔开设在活塞缸的内壁上,连接孔位于活塞缸的内腔底部,连接孔贯穿活塞缸的内壁与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底部连通;

44、换气孔开设在阻力调节壳体的侧壁上,换气孔贯穿阻力调节壳体的外壁与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顶部连通;

45、第一阻力塞活动设置在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中,第一阻力塞为棱柱体,第一阻力塞与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当防护模块处于闭气状态时,第一阻力塞与换气孔的位置相匹配,当防护模块处于通气状态时,第一阻力塞位于换气孔与连接孔之间;

46、第一通孔开设在第一阻力塞的顶部,第一通孔贯穿第一阻力塞暴露于第一阻力塞的底部表面,第一通孔为圆孔;

47、第二阻力塞转动设置在第一阻力塞的底部;

48、第二通孔开设在第二阻力塞的顶部,第二通孔贯穿第二阻力塞暴露于第二阻力塞的底部表面;

49、连接轴设置在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中,连接轴的顶端与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顶壁转动连接,连接轴的底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凸出于第二阻力塞的底部表面,连接轴为棱柱体,连接轴与第二通孔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连接轴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内径,连接轴的底端的外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内径,用于带动第二阻力塞转动;

50、若干个第一通气孔开设在第一阻力塞的顶部,任一个第一通气孔贯穿第一阻力塞暴露于第一阻力塞的底部表面,若干个第一通气孔围绕第一通孔圆周阵列分布;

51、若干个第二通气孔开设在第二阻力塞的顶部表面,任一个第二通气孔贯穿第二阻力塞暴露于第二阻力塞的底部表面,若干个第二通气孔围绕第二通孔圆周阵列分布,若干个第二通气孔与若干个第一通气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52、弹簧套设在连接轴上,弹簧的一端与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顶壁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阻力塞相连,用于驱动第一阻力塞进行复位;

53、旋钮转动设置在阻力调节壳体的顶部,阻力旋钮与连接轴的顶端相连,用于驱动连接轴转动;

54、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阻力调节壳体的内腔顶壁上,当防护模块处于闭气状态时,第一阻力塞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端相连;

55、装配凸槽固定设置在活塞壳体的顶部;

56、若干个限位孔开设在装配凸槽的四周侧壁上,任一个限位孔贯穿装配凸槽的外壁与装配凸槽的内腔连通,限位孔为腰型孔;

57、弯杆的尾端活动插设于装配凸槽的内腔中,弯杆的头端与其中一个负载握柄的第二装配筒的内腔活动插接,弯杆为圆杆,弯杆与第二装配筒的内腔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

58、若干个插杆设置在弯杆的尾端,任一个插杆的尾端与弯杆固定连接,若干个插杆分别与若干个限位孔活动插接。

59、进一步,还包含:一对导向柱、一对滑块;

60、一对导向柱并行设置在承载板的顶部,导向柱竖直设置,导向柱的底端与承载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导向柱的顶端与承载支架固定连接;

61、一对滑块分别滑动设置在一对导向柱上,一对滑块分别与一对负载握柄的第二装配筒相连,用于对负载握柄进行径向限位。

62、进一步,还包含:一对挂置模块;

63、一对挂置模块设置在承载支架上,一对挂置模块分别与一对负载握柄相连,用于对一对负载握柄进行轴向限位;

64、挂置模块包含:承载杆与挡杆;

65、承载杆的顶端与承载支架固定连接;

66、挡杆的中段与承载杆的底端铰接,当挡杆处于折叠状态时,挡杆平行与承载杆,当挡杆处于展开状态时,挡杆与承载杆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其中一个负载握柄的第二装配筒卡接于挡杆与承载杆之间的腔体中。

67、进一步,还包含:第一腰带与一对第二牵引绳;

68、第一腰带佩戴于训练人员的腰部;

69、一对第二牵引绳的头端与配重模块相连,一对第二牵引绳的尾端经第一转轴的上侧绕过并与第一腰带相连,用于牵拉第一腰带。

70、进一步,还包含:第二腰带与一对第三牵引绳;

71、第二腰带佩戴于训练人员的腰部;

72、一对第三牵引绳的头端均与配重模块相连,任一个第三牵引绳的尾端依次经第一转轴的上侧绕过以及第二转轴与承载板之间穿过并与第二腰带相连,用于牵拉第一腰带。

7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握柄以及健身训练器材,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74、1、本发明通过将握杆的两端与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使握杆能够随着训练人员的外部转动,增加了训练人员腕部以及肩关节的自由度,方便训练人员更好的完成训练动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使用杠铃杆进行卧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的,圆柱状的杠铃杆会限制训练人员的腕部的外翻角度的缺陷。

75、2、本发明通过防护模块对负载握柄的最大下降速度进行了限制,当负载握柄的下降速度过快时防护模块对负载握柄进行制动,避免在进行卧推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力竭时,负载握柄砸伤训练人员,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系数。

76、3、本发明通过设置负载释放组件便于训练人员及时卸掉配重组件施加在一对负载握柄上的重力,避免在进行卧推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力竭时,负载握柄砸伤训练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系数。

77、要理解的是,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两者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意图在于提供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802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