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6-20 13:17:27
本发明涉及危险废物处理,尤其是涉及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1、氧化锌浸出渣是一种产生于湿法冶炼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由锌矿石通过浸出、沉淀、过滤等工艺步骤产生。其中含有大量的锌和镉元素,这两种重金属对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
2、重金属锌具有较高的毒性,尤其对水生生物,如鱼类等的影响较为显著。其在土壤中富集可能导致植物体内锌的过量积累,从而对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链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含锌废水用于农田灌溉可能对农作物,尤其是小麦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土壤失去活性,微生物活动减弱,影响土壤健康;
3、镉是人体非必需元素,但在生物体内积累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导致肾小管损伤、骨质疏松等症状。特别是骨痛病就是典型的镉中毒案例。因此,有效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中的重金属成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重要任务。
4、目前,较成熟的工艺是以水泥为基材的稳定化处理工艺,即用螯合剂加水与锌渣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沉淀剂(na2s)混合反应完成后,最后加入水泥进行固化;经检测,重金属达到标准值后入场安全填理。但该工艺需要大量的螯合剂和沉淀剂,成本高昂。此外,这些方法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传统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和环境要求。
5、因此,有必要开发出更为经济高效且环保的无害化处理工艺来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中的重金属。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水泥、砂子和石灰等物质,以一定比例混合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中的重金属元素,达到无害化处置的目的。具体方案如下:
2、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待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与水经搅拌混合均匀静止3min后加入细砂、水泥搅拌均匀,再加入石灰搅拌均匀,再将物料进行固化填埋;其中各物质配比为:氧化锌浸出渣:水:细沙:水泥:石灰=100:80:10:50:0.1~0.25。
3、进一步地,上述待处理的氧化锌浸出渣中,总锌含量为589~10071.1mg/l,总镉含量为4.95~131.4mg/l,ph值为6~6.7。
4、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各物质混合配比优选为氧化锌浸出渣:水:细沙:水泥:石灰=100:80:10:50:0.1。
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6、通过本发明提出的工艺方案,利用水泥的高碱性环境以及其中的有效成分,与氧化锌浸出渣中的锌、镉等重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从而稳定化和固化处理这些有害成分。相较于传统方法,该工艺方案不仅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螯合剂和沉淀剂,而且处理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处理成本,推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
7、相对于现有工艺中螯合剂、沉淀剂要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后,经加料泵打入混合料仓,操作繁琐,分析、计量任务重,本发明提出的工艺方案直接将按次序投入、混合,不需计量、配制溶液,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及工作负荷。
技术特征:1.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待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与水经搅拌混合均匀静止3min后加入细砂、水泥搅拌均匀,再加入石灰搅拌均匀,再将物料进行固化填埋;其中各物质混合配比为氧化锌浸出渣:水:细沙:水泥:石灰=100:80:10:50:0.1~0.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浸出渣中,总锌含量为589~10071.1mg/l,总镉含量为4.95~131.4mg/l,ph值为6~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各物质混合配比优选为氧化锌浸出渣:水:细沙:水泥:石灰=100:80:10:50:0.1。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涉及危险废物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水泥、砂子和石灰等物质,以一定比例混合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中的重金属元素,达到无害化处置的目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氧化锌浸出渣的重金属无害化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待处理氧化锌浸出渣与水经搅拌混合均匀静止3min后加入细砂、水泥搅拌均匀,再加入石灰搅拌均匀,再将物料进行固化填埋;其中各物质配比为:氧化锌浸出渣:水:细沙:水泥:石灰=100:80:10:50:0.1~0.25。本发明利用水泥的高碱性环境以及其中的有效成分,与氧化锌浸出渣中的锌、镉等重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从而稳定化和固化处理这些有害成分。技术研发人员:晁雪梅,于俊,刘荣宇,吴永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格尔木天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9/80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微生物组合物及其促生用途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