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7 12:53:57
本公开涉及电控制器件,尤其涉及一种真空断路器。
背景技术:
1、断路器的开关设备是电力系统中控制和保护的关键设备。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脱胎于常规电力系统但又具有完全不同特点的电力系统,装备制造属性大幅取代了原来的资源属性,对输电、用电开关设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突破性技术。
2、然而,现有真空断路器在合分闸过程中,由操作机构传递运动和力到主回路的动导电组件上,动导电组件与静导电组件会产生碰撞、力值与能量的传递,由此引发合闸过程中,动、静导电组件反复振荡,表现在电气上为回路合分“弹振”现象,称之为合闸弹跳或者分闸反弹。具体而言,现有真空断路器结构动、静导电组件是采用刚性连接方式,在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刚性碰撞”现象,因此合闸过程中,如果振动模态恰好处于固有频段范围内,这种“刚性碰撞”容易产生“共振”,从而引起真空断路器特性参数超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缓解因合闸动作引起的碰撞而导致的特性参数超标问题的真空断路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静导电组件以及动导电组件,所述动导电组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朝向所述静导电组件移动并接触所述静导电组件而实现所述真空断路器的合闸动作;其中,所述固封极柱还包括缓冲吸能机构,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第一活动件以及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位于所述静导电组件背向所述动导电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活动件位于所述静导电组件背向所述动导电组件的一侧并与所述静导电组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第一活动件活动连接;其中,所述缓冲吸能机构用于吸收所述静导电组件与所述动导电组件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能量。
4、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活动件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通孔;所述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缓冲吸能组件,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包括限位套、连接件、所述第二活动件及弹性件;所述限位套部分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限位套背向所述静导电组件的一端伸出于所述通孔的顶部孔口;所述连接件具有限位帽及连接杆,所述限位帽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径,所述连接杆部分穿设于所述限位套,所述连接杆背向所述静导电组件的一端伸出于所述限位套并连接于所述限位帽,所述连接杆朝向所述静导电组件的一端伸出所述限位套并连接于所述静导电组件;所述第二活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并位于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之间;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通孔的顶部孔口处之间;其中,所述真空断路器未合闸时,所述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使得所述第二活动件抵接于所述限位帽底部并与所述限位套具有间隙。
5、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活动件为散热器。
6、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活动件为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顶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通孔的顶部孔口位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缓冲吸能组件位于所述通孔背向所述静导电组件一侧的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中,而不伸出于所述散热器。
7、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容纳槽的截面积,以使所述容纳槽的槽底未设置通孔的部分形成有台阶面;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台阶面之间。
8、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器的材质为导热材料;和/或,所述散热器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层。
9、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翅片。
10、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活动件为垫片。
11、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活动件为垫片,所述垫片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并位于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之间,所述垫片的厚度小于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的间距,以使所述垫片能在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之间沿所述连接杆滑动。
12、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限位套与所述连接件的连接杆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限位套和所述连接件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构件,所述限位套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周。
13、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至少两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间隔排列。
14、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至少三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其中,以所述静导电组件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在所述基准面上,至少三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的正投影分别布置于一个正多边形路径的端点位置上,所述正多边形的边数与所述缓冲吸能组件的数量相等。
15、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静导电组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动导电组件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多边形路径的几何中心位于所述中心轴线上。
16、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杆的外径小于所述限位套的内径。
17、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螺栓的螺帽为所述限位帽,所述螺栓的螺杆为所述连接杆。
18、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绕设于所述限位套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的外周,所述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通孔的顶部孔口处。
1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提出的真空断路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20、本公开提出的真空断路器在静导电组件上设置缓冲吸能机构。缓冲吸能机构包括第一活动件以及第二活动件。第一活动件位于静导电组件背向动导电组件的一侧;第二活动件位于静导电组件背向动导电组件的一侧并与静导电组件活动连接,第二活动件与第一活动件活动连接。据此,缓冲吸能机构用于吸收静导电组件与动导电组件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能量。通过上述设计,本公开利用第一活动件与静导电组件的活动连接设计和第二活动件与第一活动件的活动连接设计构造出拥有两个自由度的缓冲结构,据此能够在上述两个自由度上实现缓冲功能,当真空断路器合闸时,缓冲吸能机构能够在上述两个自由度上进行多次振荡碰撞和摩擦,据此将合闸动作产生并传递至静导电组件处的富余能量完全吸收和消耗,避免“共振”,从而避免产生特性参数超标问题。
技术特征:1.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固封极柱,所述固封极柱包括静导电组件以及动导电组件,所述动导电组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朝向所述静导电组件移动并接触所述静导电组件而实现所述真空断路器的合闸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封极柱还包括缓冲吸能机构,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为散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为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顶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通孔的顶部孔口位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所述缓冲吸能组件位于所述通孔背向所述静导电组件一侧的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中,而不伸出于所述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容纳槽的截面积,以使所述容纳槽的槽底未设置通孔的部分形成有台阶面;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台阶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为垫片。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为垫片,所述垫片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并位于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之间,所述垫片的厚度小于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的间距,以使所述垫片能在所述限位帽与所述限位套之间沿所述连接杆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至少两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间隔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至少三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其中,以所述静导电组件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在所述基准面上,至少三个所述缓冲吸能组件的正投影分别布置于一个正多边形路径的端点位置上,所述正多边形的边数与所述缓冲吸能组件的数量相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导电组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动导电组件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多边形路径的几何中心位于所述中心轴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径小于所述限位套的内径。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螺栓的螺帽为所述限位帽,所述螺栓的螺杆为所述连接杆。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绕设于所述限位套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的外周,所述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通孔的顶部孔口处。
技术总结本公开提出一种真空断路器,其包括静导电组件以及动导电组件,动导电组件被配置为可调节地朝向静导电组件移动并接触静导电组件而实现真空断路器的合闸动作;固封极柱还包括缓冲吸能机构,缓冲吸能机构包括第一活动件以及第二活动件;第一活动件位于静导电组件背向动导电组件的一侧;第二活动件位于静导电组件背向动导电组件的一侧并与静导电组件活动连接,第二活动件与第一活动件活动连接;缓冲吸能机构用于吸收静导电组件与动导电组件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能量。通过上述设计,本公开利用第一活动件与静导电组件的活动连接设计和第二活动件与第一活动件的活动连接设计构造出拥有两个自由度的缓冲结构,据此能够在上述两个自由度上实现缓冲功能。技术研发人员:庄志坚,钟叔明,郭伦铎,曹小军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05技术公布日:2024/7/1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6/1069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