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供热炉灶,通风,干燥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换热管、换热器、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换热管、换热器、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6:49:11

本技术总地涉及车辆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管、换热器、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的内壁面与工质的润湿性较好。在制冷模式下或者蒸发过程中,工质所产生的气泡能够快速脱离换热器的内壁面,从而使得蒸发过程中的换热效果较好。然而,在制热模式下或者冷凝过程中,工质容易在换热器的内壁面形成环状液膜,导致热阻增大,从而使得换热管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效果较制冷模式下的换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1、在技术实现要素: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内部形成有适于流通换热工质的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换热流道内设有扰流构件,所述扰流构件构造为使得换热工质自所述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二端的流阻大于自所述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一端的流阻。

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换热管,通过在换热流道内增设扰流构件,使换热工质在换热流道内从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的流阻大于从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的流阻,在换热管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状态下,换热工质在制热模式的流阻大于制冷模式的流阻,也就是,换热工质在换热流道内工作于制冷模式的流速大于工作于制热模式的流速,从而使得换热工质能够在制热模式于换热流道中充分换热后再流出换热管,因此能够有效提升换热管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性能。

4、可选地,所述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换热流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5、所述换热流道包括多个流道腔,各个所述流道腔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布置且彼此连通,所述流道腔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二端增大,

6、其中,所述扰流构件位于所述流道腔的内部。

7、可选地,所述流道腔的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流道腔的所述截面的一个角的部位形成第一开口,所述流道腔的所述截面的与所述一个角相对的部位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换热流道构造为一个所述流道腔的所述第一开口连通至相邻的所述流道腔的所述第二开口。

8、可选地,所述流道腔的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流道腔的所述截面的顶角,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流道腔的所述截面的底边,所述流道腔的中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流道腔的中线上。

9、可选地,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扰流部、第二扰流部以及两个第三扰流部,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扰流部以及所述第三扰流部中的任一个的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第二扰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扰流部和所述第三扰流部之间,所述第一扰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三扰流部距离所述第一开口更近,所述第一扰流部的截面的一个角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扰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部相对布置,两个所述第三扰流部在第二方向相对布置在所述第二扰流部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其中

10、所述第一扰流部沿第二方向与所述流道腔的内壁间隔开以形成第一流道;

11、所述第三扰流部和所述第二扰流部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连通至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开口。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扰流部以及所述第三扰流部中的任一个的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扰流部的中线、所述第二扰流部的中线以及所述流道腔的中线共线,所述第三扰流部的中线平行于所述流道腔的中线,且两个所述第三扰流部关于所述流道腔的中线对称布置,其中,

13、所述第一扰流部的截面的顶角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14、所述第二扰流部的截面的顶角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开口;

15、所述第三扰流部的截面的顶角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16、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扰流部以及所述第三扰流部中的至少一个的截面的顶角的范围为10°~30°。

17、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扰流部以及所述第三扰流部中的至少一个的截面的底角处形成有倒角。

18、可选地,所述第三扰流部与相邻的所述流道腔的内壁间隔开以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连通至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开口。

19、可选地,所述第三流道的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中的任一者的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其中,所述第三流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垂直。

20、可选地,所述第二扰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扰流部间隔开设置。

21、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的面积。

22、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的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一扰流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比值的范围为3~10,所述第一流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方向。

23、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的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二扰流部或所述第三扰流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的比值的范围为3~10,所述第二流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方向。

24、可选地,所述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换热管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换热管的沿第三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垂直;

25、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多个所述换热流道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

2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上述的换热管。

27、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换热器,通过应用上述的换热管,在该换热器应用于空调系统的状态下,能够有效提升制热模式下的换热性能。

28、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29、第一集液管,所述第一集液管连接至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至所述换热流道;和

30、第二集液管,所述第二集液管连接至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集液管连通至所述换热流道。

31、可选地,所述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换热管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换热管的沿第三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垂直;

32、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所述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换热流道均连通至所述第一集热管和所述第二集热管。

33、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空调系统,所述车辆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构造为使得在所述换热工质自所述换热流道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的状态下适于制热,以及在所述换热工质自所述换热流道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的状态下适于制冷。

34、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空调系统,通过应用上述的换热器,能够有效提升制热模式下的换热性能。

35、可选地,所述车辆空调系统还包括:

36、压缩机;

37、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第三连通口以及第四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所述第四连通口连通至所述换热器;

38、外部换热器,所述外部换热器连通至所述第二连通口;以及

39、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连通至所述外部换热器和所述换热器。

40、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上述的车辆空调系统。

41、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的车辆,相比于相关技术,在制热模式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制热效果。

42、可选地,所述车辆包括空调箱;所述车辆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以及外部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阀以及所述外部换热器位于所述空调箱的外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空调箱的内部。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1743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