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9 09:39:36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发动机的气缸盖水套,分为主水套和侧水套,主水套又被分隔板分为上水腔和下水腔,侧水套包裹排气道,冷却液从进液口进入主水套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下水腔进入到上水腔,然后从上水腔出液口排出,另一部分从主水套前端进侧水套,再从主水套的上水腔出液口排出。但是,这种气缸盖水套结构复杂,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较差,而且排气侧水套对排气道的冷却效果有限,不利于快速暖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气缸盖,该气缸盖冷却路径更加合理有效,可以提升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的冷却效果。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发动机。
3、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盖,包括:水套,所述水套包括:下冷却水套和上冷却水套,所述下冷却水套与所述上冷却水套相连通,所述下冷却水套设置有进液口,所述上冷却水套设置有出液口。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盖,当冷却液进入到水套后,会完全进入到下冷却水套,这样冷却液可以先对下冷却水套周边区域的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进行冷却降温,然后再通过上冷却水套流出,冷却液的冷却路径更加合理有效,可以更好地带走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的热量,从而可以提升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的冷却效果。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水套还包括:中冷却水套,所述中冷却水套连接于所述下冷却水套和所述上冷却水套之间,以使所述下冷却水套的冷却液通过所述中冷却水套进入到所述上冷却水套。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气缸盖还包括:排气道,所述中冷却水套设置于所述排气道处,所述下冷却水套设置于所述排气道的一侧,所述上冷却水套设置于所述排气道远离所述下冷却水套的一侧。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排气道包括:上排气道和下排气道,所述中冷却水套设置于所述上排气道和所述下排气道之间,所述上冷却水套设置于所述上排气道远离所述中冷却水套的一侧,所述下冷却水套设置于所述下排气道远离所述中冷却水套的一侧。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从发动机前端到后端的方向上,所述排气道位于所述上冷却水套邻近所述下冷却水套的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出液口远离所述排气道设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下冷却水套设置有第一下出液口、第二下出液口和第三下出液口,所述第一下出液口、所述第二下出液口和所述第三下出液口之间间隔设置;所述中冷却水套设置有中进液口和中出液口,所述中进液口与所述中出液口相连通,且所述中进液口与所述第一下出液口相连通,所述中出液口与所述第二下出液口相连通;所述上冷却水套设置有第一上进液口、第二上进液口和第三上进液口,所述第一上进液口、所述第二上进液口和所述第三上进液口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上进液口与所述中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上进液口与所述中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三上进液口与所述第三下出液口相连通。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气缸盖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上冷却水套还设置有上水套清砂孔,且所述第一上进液口、所述中进液口和第一下出液口接口处的外侧,所述第二上进液口、所述中出液口和所述第二下出液口接口处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三上进液口和第三下出液口接口处的外侧均形成有清砂口,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于所述上水套清砂孔和所述清砂口处。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在从发动机前端到后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三上进液口、所述第二上进液口和所述第一上进液口依次间隔设置,且相较于所述第一上进液口,所述出液口远离所述第三上进液口设置,所述第一上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1,所述第二上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2,所述第三上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3,s1、s2和s3之间的关系为:s1<s2<s3。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s1的取值范围为:25mm2≤s1≤40mm2,所述s2的取值范围为:200mm2≤s2≤220mm2,所述s3的取值范围为:300mm2≤s3≤330mm2。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进液口包括: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三进液口和第四进液口,在从发动机前端到后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四进液口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1,所述第二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2,所述第三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3,所述第四进液口的流通面积为s4,s1、s2、s3和s4之间的关系为:s1<s4<s3≤s2。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s1的取值范围为:40mm2≤s1≤50mm2,所述s2的取值范围为:120mm2≤s2≤160mm2,所述s3的取值范围为:120mm2≤s3≤140mm2,所述s4的取值范围为:80mm2≤s4≤100mm2。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气缸盖还包括:支撑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下冷却水套远离所述上冷却水套的一侧,且所述支撑件支撑于所述上冷却水套邻近所述下冷却水套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于所述支撑件处。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冷却水套的顶部设置有除气孔。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下冷却水套还设置有缸体出液口,所述缸体出液口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包括:以上所述的气缸盖。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发动机。
21、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1.一种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道(10)包括:上排气道(11)和下排气道(12),所述中冷却水套(22)设置于所述上排气道(11)和所述下排气道(12)之间,所述上冷却水套(23)设置于所述上排气道(11)远离所述中冷却水套(22)的一侧,所述下冷却水套(21)设置于所述下排气道(12)远离所述中冷却水套(22)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在从发动机前端到后端的方向上,所述排气道(10)位于所述上冷却水套(23)邻近所述下冷却水套(21)的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出液口(230)远离所述排气道(10)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冷却水套(21)设置有第一下出液口(211)、第二下出液口(212)和第三下出液口(213),所述第一下出液口(211)、所述第二下出液口(212)和所述第三下出液口(213)之间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0),所述上冷却水套(23)还设置有上水套清砂孔(234),且所述第一上进液口(231)、所述中进液口(220)和第一下出液口(211)接口处的外侧,所述第二上进液口(232)、所述中出液口(221)和所述第二下出液口(212)接口处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三上进液口(233)和第三下出液口(213)接口处的外侧均形成有清砂口,所述第一密封件(30)密封于所述上水套清砂孔(234)和所述清砂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在从发动机前端到后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三上进液口(233)、所述第二上进液口(232)和所述第一上进液口(231)依次间隔设置,且相较于所述第一上进液口(231),所述出液口(230)远离所述第三上进液口(233)设置,所述第一上进液口(231)的流通面积为s1,所述第二上进液口(232)的流通面积为s2,所述第三上进液口(233)的流通面积为s3,s1、s2和s3之间的关系为:s1<s2<s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s1的取值范围为:25mm2≤s1≤40mm2,所述s2的取值范围为:200mm2≤s2≤220mm2,所述s3的取值范围为:300mm2≤s3≤330m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210)包括:第一进液口(214)、第二进液口(215)、第三进液口(216)和第四进液口(217),在从发动机前端到后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液口(214)、所述第二进液口(215)、所述第三进液口(216)和所述第四进液口(217)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进液口(214)的流通面积为s1,所述第二进液口(215)的流通面积为s2,所述第三进液口(216)的流通面积为s3,所述第四进液口(217)的流通面积为s4,s1、s2、s3和s4之间的关系为:s1<s4<s3≤s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s1的取值范围为:40mm2≤s1≤50mm2,所述s2的取值范围为:120mm2≤s2≤160mm2,所述s3的取值范围为:120mm2≤s3≤140mm2,所述s4的取值范围为:80mm2≤s4≤100mm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40)和第二密封件(50),所述支撑件(40)设置于所述下冷却水套(21)远离所述上冷却水套(23)的一侧,且所述支撑件(40)支撑于所述上冷却水套(23)邻近所述下冷却水套(21)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件(50)密封于所述支撑件(40)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却水套(23)的顶部设置有除气孔(23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冷却水套(21)还设置有缸体出液口(218),所述缸体出液口(218)与所述出液口(230)相连通。
13.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1)。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发动机。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气缸盖包括:水套,所述水套包括:下冷却水套和上冷却水套,所述下冷却水套与所述上冷却水套相连通,所述下冷却水套设置有进液口,所述上冷却水套设置有出液口。当冷却液进入到水套后,会完全进入到下冷却水套,这样冷却液可以先对下冷却水套周边区域的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进行冷却降温,然后再通过上冷却水套流出,冷却液的冷却路径更加合理有效,可以更好地带走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的热量,从而可以提升燃烧室、火花塞和排气道等部位的冷却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李俊锋,郭明霞,陆国祥,宁健强,刘玮东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031技术公布日:2024/7/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287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