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8 16:52:15
本发明涉及黄龙病防治剂,具体为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是柑橘生产上一种世界性的危害严重、损失巨大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的发展,也是柑橘的检疫性病害。
2、目前砍除黄龙病病树、化学农药防止柑橘木虱和培养无毒苗是控制柑桔黄龙病发生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专利文献cn108617696a中记载了一种用于柑橘黄龙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哈茨木霉、弗兰克氏放线菌按质量比为(1.5~2.5):(2.5~3.5):(3~5):(0.5~1.5)复配而成,中国专利cn106350464a公开的一种防止黄龙病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微生物菌剂包括古腊科链霉菌发酵液、卡伍尔链霉菌发酵液、冷解糖芽抱杆菌发酵液、尼氏芽抱杆菌发酵液和毛簇木发酵液,该微生物菌剂通过叶面喷施和同时灌根,每月使用一两次,以此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殖繁衍,杀灭土壤有害病菌,由上述现有技术可知,以菌治菌对黄龙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现有的微生物菌剂在制备时的物料所需物料种类较多,且不同的菌类在制备时所需的外部环境不同,制备起来的工艺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成分组成复杂和制备方式不佳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烟草秸秆粉碎物和混合菌液,所述烟草秸秆粉碎物与混合菌液两者之间的质量体积比为1kg:5-8l,所述混合菌液为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液和酸杆菌的菌液。
3、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步骤1:将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的菌液斜面种子分别接种到种子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设定25-30℃温度条件下,控制转速为150-200rpm,培养8-24h,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种子液,然后将所得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种子液分别接种至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设定25-30℃条件下,控制转速为150-200rpm,培养24-72h,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枯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和酸杆菌初始菌液;
5、步骤2:将解淀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od600值调节至0.6-1,枯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od600值调节至0.8-1,酸杆菌初始菌液od600值调节至0.8-1,得到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酸杆菌菌液,三者混合后得到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的发酵液。
6、步骤3:将步骤2所述的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的发酵液与新鲜的烟草秸秆粉碎物混合,限氧发酵7天,然后离心过滤后得到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和固体部分。
7、优选的,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和酸杆菌种子液均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体积的3-5%,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枯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和酸杆菌初始菌液三者之间的体积比为1:1:1。
8、优选的,每升所述步骤1中的种子培养基包括10-25g的酵母提取物、15-35g的蛋白胨、1-5g的mgso4、1-5g的k2hpo4。
9、优选的,每升所述步骤1中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包括5-20g的葡萄糖、3-20g的蛋白胨、2-15g的酵母提取物、3-15g的nacl、1-5g的mgso4、0.5-5g的k2hpo4。
10、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的发酵液与新鲜的烟草秸秆粉碎物混合物过滤的筛网孔径为100目。
11、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12、步骤1:将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用稀释后,进行叶面喷施,滴灌根部,或者对植物的根、皮、叶、果和枝干进行喷雾处理;
13、步骤2:将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固体部分与普通固态有机肥混匀后,施于根部
14、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100-150倍,且步骤1中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溶液为清水,所述步骤2中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固体部分与普通固态有机肥的混合重量比例为1:20。
15、优选的,还包括如下步骤:
16、步骤1:在春梢萌发前,对于患有黄龙病的柠檬果树,沿着树冠滴水线挖沟,将复合微生物菌剂固体部分与普通固态有机肥按照重量一定比例混匀后,施于沟内;
17、步骤2:在孕果枝条萌发前,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一定倍数后,进行全树喷施,7天后,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一定倍数后再喷施一次。
18、步骤3:在孕果枝条萌发前,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一定倍数后滴灌根部,7天后,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一定倍数后再灌施一次。
19、步骤4:在果枝开花坐果时,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一定倍数后,进行全树喷施,尤其是花的部位,7天后,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一定倍数后再喷施一次。
20、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100-150倍,所述步骤3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200-240倍,步骤4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100-150倍。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
22、1.通过烟叶摘取后的剩余烟草秸秆部分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利用烟草秸秆含有超过2500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以及包括烟碱,香豆素类等多种杀虫杀菌和诱导植物免疫抗性物质的特性,使得制备出来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柑橘木虱和韧皮杆菌均有一定的杀灭效果,同时可诱导植物产生更高的系统免疫水平,同时通过有益微生物与烟草秸秆粉碎物复合发酵的方式,既能发挥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又能释放烟草秸秆种的杀菌杀虫活性,从而达到消灭柑橘木虱和韧皮杆菌的虫菌双杀目的,避免了通过有机溶剂或者煎煮提取的烟碱纯品导致防治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避免了生产过程中不利于节能的环境风险,降低对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并降低遗失活性物质的风险,降低成本并使得开发应用困难降低,作用效果加快更易于规模化推广;
23、2.进一步的,通过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固态有机肥合理组合应用,对土壤和根部病原微生物起到物理隔离、抑制或杀灭作用,同时负载大量功能微生物的烟草秸秆纤维可调节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微生态,进而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更加有利于植株的生长
24、3.采用立体化防治方案,在孕果枝条的萌发其和易于被侵染的花芽期及展叶期,通过适当高浓度稀释使用,达到整个生长期的病害防治,且本发明制备的防治黄龙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绿色安全性好,因此适当高浓度使用,不会对植物体造成伤害,在秋季采果的病菌繁育低潮期及潜伏期,再次大范围喷施,可有效降低来年病原基数及病害程度。
技术特征:1.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烟草秸秆粉碎物和混合菌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烟草秸秆粉碎物与混合菌液两者之间的质量体积比为1kg:5-8l,所述混合菌液为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液和酸杆菌的菌液。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菌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和酸杆菌种子液均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体积的3-5%,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枯草芽孢杆菌初始菌液和酸杆菌初始菌液三者之间的体积比为1: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升所述步骤1中的种子培养基包括10-25g的酵母提取物、15-35g的蛋白胨、1-5g的mgso4、1-5g的k2hpo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升所述步骤1中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包括5-20g的葡萄糖、3-20g的蛋白胨、2-15g的酵母提取物、3-15g的nacl、1-5g的mgso4、0.5-5g的k2hpo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酸杆菌的发酵液与新鲜的烟草秸秆粉碎物混合物过滤的筛网孔径为100目。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100-150倍,且步骤1中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溶液为清水,所述步骤2中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固体部分与普通固态有机肥的混合重量比例为1:2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100-150倍,所述步骤3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200-240倍,步骤4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液体部分稀释倍数为100-150倍。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烟草秸秆粉碎物和混合菌液,所述烟草秸秆粉碎物与混合菌液两者之间的质量体积比为1Kg:5‑8L,所述混合菌液为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液和酸杆菌的菌液。该抗黄龙病复合微生物菌剂,有益微生物与烟草秸秆粉碎物复合发酵的方式,既能发挥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又能释放烟草秸秆种的杀菌杀虫活性,从而达到消灭柑橘木虱和韧皮杆菌的虫菌双杀目的,避免了通过有机溶剂或者煎煮提取的烟碱纯品导致防治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避免了生产过程中不利于节能的环境风险,降低对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并降低遗失活性物质的风险,降低成本并使得开发应用困难降低。技术研发人员:廖祥儒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谱伊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8/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8/2708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