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铁路车辆辅助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动车车体、动车及动车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动车车体、动车及动车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8:46:13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尤其涉及一种动车车体、动车及动车组。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高速轨道车辆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对轨道车辆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轨道车辆公交化运行时乘客上下车时间短,车辆侧门数量多,在客流峰值阶段,轨道车辆需要重联运营,此时需要保证重联后全列车辆的侧门等间距分布,使得轨道车辆重联处动车头部设计空间小,动车头部长度受限。

2、相关技术中,对于轨道车辆中动车的头部长度受限的情况,通常在动车底架设计加强结构提高底架的局部强度,以提升动车头部的碰撞吸能性能,但此时底架的加强结构提升的碰撞吸能性能有限,碰撞载荷传递不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动车车体、动车及动车组,以使得动车车体的头部能够承受更大速度碰撞时的纵向载荷。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车车体,包括底架、司机室、车钩吸能装置以及防爬吸能装置,所述司机室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前端上部;所述车钩吸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前端部;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分为第一防爬吸能装置和第二防爬吸能装置,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前端部,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司机室的前端部;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触发力值小于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触发力值。

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数量为二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两侧;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数量为一个,设置在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上方。

4、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触发力值为700kn至900kn;每个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触发力值为200kn至600kn。

5、进一步地,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和安装座,所述防爬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每个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的吸能力值大于每个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的吸能力值;

6、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底架的前端部连接;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司机室的前端部连接,或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分别与所述司机室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底架的前端部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包括前安装面板、后安装面板、圆筒以及加强筋,所述圆筒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安装面板与所述后安装面板,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圆筒纵向设置,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前安装面板与所述后安装面板连接;

8、所述前安装面板与所述防爬器连接;所述后安装面板与所述底架的前端部连接,或所述后安装面板分别与所述底架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司机室的前端部连接,或所述后安装面板与所述司机室的前端部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箱体加强结构,所述箱体加强结构套设于各个所述加强筋外侧,分别与所述前安装面板、所述后安装面板以及所述加强筋连接形成一体。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材料为铸钢,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材料为铝合金。

11、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包括前端梁、前端牵枕缓、枕外地板以及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前端梁上;所述枕外地板设于所述前端牵枕缓两侧,并与所述前端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前端梁的后方,与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位置沿纵向对应,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分别与所述前端梁以及所述枕外地板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司机室包括骨架总成、刚性墙以及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设置在所述刚性墙上;所述底架包括前端梁和前端牵枕缓,所述刚性墙与所述前端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刚性墙的后方,与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位置沿纵向对应,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分别与所述刚性墙以及所述前端牵枕缓连接。

13、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动车,包括开闭罩以及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动车车体;所述开闭罩与所述动车车体前端连接,用于隐藏或显露所述车钩吸能装置。

14、进一步地,所述开闭罩的运动轨迹与所述防爬吸能装置的间距均处于30mm以上。

15、进一步地,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和安装座,所述防爬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防爬器包括依次连接的防爬齿、吸能管以及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防爬齿的上端朝横向向外倾斜,以避让所述开闭罩。

16、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动车组,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动车。

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车车体,通过不等触发力值的第一防爬吸能装置和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设置在底架和/或司机室上,使得动车车体的头部设置的防爬吸能装置整体吸能力值更大,动车车体的头部受到的纵向载荷更加平衡,从而使得动车车体的头部能够承受更大速度碰撞时的纵向载荷。

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车,通过在动车车体前端布置不同触发力值的防爬吸能装置,使得在开闭罩占用的动车头部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动车能承受更大速度碰撞下的纵向载荷。

1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通过在动车的动车车体前端布置不同触发力值的防爬吸能装置以及开闭罩,使得防爬吸能装置以及开闭罩布置位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得动车车体在更大碰撞速度下碰撞时产生的纵向应力传递得到改善,减小动车车体的塑性变形,使得动车组内乘员更加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数量为二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两侧;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数量为一个,设置在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触发力值为700kn至900kn;每个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触发力值为200kn至600k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器和安装座,所述防爬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每个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的吸能力值大于每个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的吸能力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前安装面板、后安装面板、圆筒以及加强筋,所述圆筒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安装面板与所述后安装面板,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圆筒纵向设置,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前安装面板与所述后安装面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箱体加强结构,所述箱体加强结构套设于各个所述加强筋外侧,分别与所述前安装面板、所述后安装面板以及所述加强筋连接形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材料为铸钢,所述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安装座材料为铝合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司机室包括:

10.一种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罩的运动轨迹与所述防爬吸能装置的间距均处于30mm以上;和/或,

12.一种动车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车。

技术总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车车体、动车及动车组,动车车体包括底架、司机室、车钩吸能装置以及防爬吸能装置,司机室设置在底架的前端上部,车钩吸能装置设置在底架的前端部,防爬吸能装置分为第一防爬吸能装置和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第一防爬吸能装置设置在底架的前端部,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司机室的前端部;第二防爬吸能装置的触发力值小于第一防爬吸能装置的触发力值。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车车体,通过不等触发力值的第一防爬吸能装置和第二防爬吸能装置设置在底架和/或司机室上,使动车车体的头部设置的防爬吸能装置整体吸能力值更大,动车车体的头部受到的纵向载荷更加平衡,从而使动车车体头部能够承受更大速度碰撞时的纵向载荷。技术研发人员:牛永刚,杜彦品,李拥军,王小霞,徐涛,胡旋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3/2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3322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