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前舱加强件、前舱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前舱加强件、前舱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8:19:45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尤其涉及一种前舱加强件、前舱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前舱的加强件在受到小偏置碰撞时,容易引起相关连接位置受到剪切载荷而出现断裂的情况,影响前舱的整体结构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前舱加强件,包括加强梁本体,所述加强梁本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前减震塔连接;所述加强梁本体设置为在所述前减震塔受到碰撞时,能够相对所述前减震塔在第二方向上平移,所述加强梁本体上形成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梁本体平移后能够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以顶推所述加强梁本体沿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前减震塔偏转;

2、第一方向设置为车辆的垂直方向,第二方向设置为车辆的横向方向。

3、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

4、其中,所述加强梁本体相对于所述前减震塔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前减震塔未受到碰撞时,所述加强梁本体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不接触;

5、在所述前减震塔受到碰撞时,所述加强梁本体处于第二状态,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

6、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二平移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三平移间隙,所述加强梁本体平移的行程设置为所述第二平移间隙和/或所述第三平移间隙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7、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构造为支撑挡板,所述支撑挡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面构造为在第二方向上的斜面,并能够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

8、可选地,所述前减震塔上形成有在第二方向上倾斜设置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能够与所述支撑挡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面滑移接触;

9、其中,在所述加强梁本体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导向部与所述支撑挡板的配合能够对所述加强梁本体导向,以使所述加强梁本体沿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前减震塔偏转。

10、可选地,所述支撑挡板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两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预留有第二平移间隙;

11、其中,第三方向设置为车辆的前进方向。

12、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前减震塔的一面朝远离所述前减震塔的方向凸起,以使所述第一侧板构成弧形板。

13、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构造为支撑筋,所述支撑筋沿第二方向延伸凸出于所述加强梁本体,所述支撑筋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所述加强梁本体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

14、可选地,所述前减震塔上形成有抵顶部,所述抵顶部能够与所述支撑筋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所述加强梁本体的一端抵接;

15、其中,在所述加强梁本体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抵顶部和所述支撑筋配合能够顶推所述加强梁本体,以驱使所述加强梁本体偏转。

16、可选地,所述支撑筋构造为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朝向车辆的前端倾斜,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加强梁本体背离车辆沿第三方向延伸的中轴线的一侧。

17、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螺栓,所述加强梁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所述连接孔的至少一侧孔壁与所述连接螺栓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一平移间隙,所述加强梁本体平移的行程设置为所述第一平移间隙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18、可选地,所述连接孔靠近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车辆中轴线的一侧孔壁与所述连接螺栓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一平移间隙,以使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平移间隙靠近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车辆中轴线。

19、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二平移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三平移间隙,所述第一平移间隙的宽度、第二平移间隙的宽度以及第三平移间隙的宽度大致相同。

20、可选地,所述连接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第一轴线,所述前减震塔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栓配合的螺孔,所述螺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其中一条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重合,另一条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不重合。

21、可选地,所述连接孔构造为长圆孔或椭圆孔。

22、可选地,所述加强梁本体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斜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斜梁沿第三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斜梁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斜梁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以使所述加强梁本体构成三角形,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斜梁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或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撑部。

23、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前舱总成,包括前减震塔和上述的前舱加强件,所述前舱加强件的连接部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

24、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舱加强件,或者上述的前舱总成。

2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连接部能够将加强梁本体连接在前减震塔上,同时加强梁本体可以连接到前围板,由此可以提高车辆的前舱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将加强梁本体设置成可以进行平移,使得前舱在受到碰撞,也就是前减震塔受到碰撞,比如小偏置碰撞时,加强梁本体可以相对前减震塔进行平移,在加强梁本体平移后,支撑部能够与前减震塔接触,此时前减震塔能够对支撑部产生抵顶作用,而支撑部的持续移动,二者的相互作用力能够顶推所述加强梁本体沿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前减震塔偏转的趋势,由此将作用在连接部上的剪切载荷改变为剪切载荷和拉伸载荷的共同作用,由此减小直接作用在连接部上的剪切载荷,降低连接部发生断裂的概率,提高前舱的整体结构性和稳定性,并保护乘员舱。本前舱加强件通过平移的设计降低连接部上受到的剪切载荷,相较于单纯增加前舱加强件的厚度等方式来说,成本低,同时不会增加整车的重量。

2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技术特征:

1.一种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梁本体,所述加强梁本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前减震塔连接;所述加强梁本体设置为在所述前减震塔受到碰撞时,能够相对所述前减震塔在第二方向上平移,所述加强梁本体上形成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梁本体平移后能够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以顶推所述加强梁本体沿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前减震塔偏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二平移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三平移间隙,所述加强梁本体平移的行程设置为所述第二平移间隙和/或所述第三平移间隙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构造为支撑挡板,所述支撑挡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面构造为在第二方向上的斜面,并能够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塔上形成有在第二方向上倾斜设置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能够与所述支撑挡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面滑移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挡板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两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预留有第二平移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前减震塔的一面朝远离所述前减震塔的方向凸起,以使所述第一侧板构成弧形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构造为支撑筋,所述支撑筋沿第二方向延伸凸出于所述加强梁本体,所述支撑筋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所述加强梁本体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前减震塔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塔上形成有抵顶部,所述抵顶部能够与所述支撑筋在第二方向上凸出于所述加强梁本体的一端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构造为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朝向车辆的前端倾斜,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加强梁本体背离车辆沿第三方向延伸的中轴线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螺栓,所述加强梁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所述连接孔的至少一侧孔壁与所述连接螺栓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一平移间隙,所述加强梁本体平移的行程设置为所述第一平移间隙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靠近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车辆中轴线的一侧孔壁与所述连接螺栓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第一平移间隙,以使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平移间隙靠近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车辆中轴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二平移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留有第三平移间隙,所述第一平移间隙的宽度、第二平移间隙的宽度以及第三平移间隙的宽度大致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第一轴线,所述前减震塔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栓配合的螺孔,所述螺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轴线,其中一条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重合,另一条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不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构造为长圆孔或椭圆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舱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本体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斜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斜梁沿第三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斜梁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斜梁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以使所述加强梁本体构成三角形,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斜梁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或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撑部。

17.一种前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减震塔和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舱加强件,所述前舱加强件的连接部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舱加强件,或者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前舱总成。

技术总结本公开涉及一种前舱加强件、前舱总成及车辆,本前舱加强件包括加强梁本体,加强梁本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前减震塔连接,加强梁本体设置为在前减震塔受到碰撞时,能够相对前减震塔在第二方向上平移,加强梁本体上形成有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为在加强梁本体平移后能够与前减震塔接触,以顶推加强梁本体沿第一方向朝远离前减震塔偏转。本前舱加强件设置为在前舱受到碰撞时,加强梁本体可以相对前减震塔进行平移,前减震塔与支撑部二者的相互作用力能够顶推加强梁本体沿第一方向朝远离前减震塔偏转的趋势,将作用在连接部上的剪切载荷改变为剪切载荷和拉伸载荷的共同作用,降低连接部发生断裂的概率。技术研发人员:戴太亮,陈伟,姜大修,王雪峰,凌正忠,仓基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8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312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