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散热结构及排气系统、行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27 13:47:12
本技术涉及交通运输,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散热结构及排气系统、行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对于常规燃油汽车或者混动能源类型的汽车等行驶设备,通常设置有排气系统。排气系统的功能包括净化行驶设备的发动机运行时的尾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以及降低整车管口废气噪音。
2、其中,发动机做功的功率不同,其尾气热量也不同。相关技术中,发动机做功的功率通常相当于8千瓦及以下的发电功率;与此相对应,相关技术中的排气系统较难适配于更高功率的发动机工况。若出现发动机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的使用工况,排气系统难以将尾气的热量降低到较低水平,容易造成热害问题。
3、热害问题会加速行驶设备的底盘及下车体等相关零部件的老化,严重时可能导致零部件功能失效,甚至引发整车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辆的散热结构,以有利于降低出现热害问题的风险。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车辆的散热结构包括管壳结构、散热件和门体结构,所述管壳结构形成并联设置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至少部分所述散热件伸入至所述第二气道内,所述散热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气道内的发动机尾气散热;所述门体结构与所述管壳结构可移动连接,所述门体结构用于在封堵所述第一气道的位置和封堵所述第二气道的位置之间移动。
3、可选地,所述门体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气道内,所述门体结构与所述管壳结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门体结构用于从封堵所述第一气道的位置转动至封堵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的位置。
4、可选地,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隔热环,所述第一隔热环与所述管壳结构或所述门体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热环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一气道的内壁和所述门体结构之间;当所述第一隔热环抵接在所述第一气道的内壁和所述门体结构之间时,所述第一隔热环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5、可选地,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隔热环,所述第二隔热环与所述管壳结构或所述门体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热环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和所述门体结构之间;当所述第二隔热环抵接在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和所述门体结构之间时,所述第二隔热环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流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6、可选地,所述管壳结构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管壳和形成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二管壳,所述第一管壳朝向所述第二管壳一侧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第二管壳朝向所述第一管壳的一侧外壁间隔设置。
7、可选地,所述管壳结构包括形成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管壳和形成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二管壳,所述第一管壳包括第一罩盖和第二罩盖,所述第一罩盖与所述第二罩盖相盖合而形成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一罩盖和所述第二罩盖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相交,所述第二罩盖设置在所述第一罩盖和所述第二管壳之间;所述第二罩盖朝向所述第二管壳的一侧形成平整面,所述第二管壳与所述平整面连接。
8、可选地,所述第一罩盖上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朝向或背向所述第二罩盖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相交;和/或,所述平整面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背向或朝向所述第二管壳的方向凹陷;和/或,所述平整面上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气道的进口由所述第二管壳形成且所述第二气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接;和/或,所述平整面上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由所述第二管壳形成且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罩盖包括第一立壁段,所述第一立壁段设置在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的旁侧;所述第一立壁段的宽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设置,所述第一立壁段的宽度沿朝向所述第二罩盖的方向减小,所述门体结构与所述第一立壁段朝向所述第二罩盖的一端转动连接。
10、可选地,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轴承结构,所述轴承结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立壁段朝向所述第二罩盖的一端和所述门体结构。
11、可选地,所述第一罩盖还包括底壁段,所述底壁段与所述第一立壁段连接;所述底壁段设置为弧形,所述底壁段的弧长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相交。
12、可选地,所述第二罩盖包括第二立壁段,所述第二立壁段设置在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的旁侧;所述第二立壁段朝向所述第一罩盖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宽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设置,所述缺口的宽度沿朝向所述第一罩盖的方向增大,所述缺口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立壁段的边缘连接。
13、可选地,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隔热环,所述第一隔热环与第一罩盖或所述门体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热环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一罩盖的内壁和所述门体结构之间;当所述第一隔热环抵接在所述第一罩盖的内壁和所述门体结构之间时,所述第一隔热环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气道的流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14、可选地,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轴承结构,所述轴承结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罩盖和所述门体结构,部分所述轴承结构与所述第一隔热环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平整面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由所述第二管壳形成且所述第二气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三罩盖,所述第三罩盖设置在所述第二罩盖的内侧,所述第三罩盖罩设在所述第二开口上;所述第三罩盖朝向所述第一罩盖的一侧设有第三开口,所述门体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三罩盖和所述第一罩盖之间,所述门体结构用于从封堵所述第一气道的位置移动至封堵所述第三开口的位置。
1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的排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催化转化器、消声器、连接管路和上述散热结构,所述催化转化器、所述散热结构和所述消声器分别串接在所述连接管路上。
16、可选地,所述连接管路包括尾管,所述尾管上设有旁通接口;所述排气系统还包括旁通管,所述旁通管与所述旁通接口连接,所述旁通管朝向所述尾管的进气段倾斜设置。
17、可选地,所述旁通管与所述尾管的进气段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等于45度;和/或,所述旁通管远离所述尾管的一端设有扩口段,所述扩口段的口径沿远离所述尾管的方向增大;和/或,所述尾管的末端设有弯折管段,所述弯折管段的轴向方向和所述尾管的轴向方向形成第一虚拟平面,所述尾管的轴向方向和所述旁通管的轴向方向形成第二虚拟平面,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与部分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18、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行驶设备,所述行驶设备包括发动机和上述排气系统。
19、可选地,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门体结构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门体结构在封堵所述第一气道的位置和封堵所述第二气道的位置之间移动。
20、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行驶设备,所述行驶设备包括发动机和上述排气系统;所述行驶设备还包括气流输送装置,所述气流输送装置的气流输出端与所述旁通管连接,所述气流输送装置用于向所述旁通管输送气流。
21、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行驶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行驶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2、获取第一预设信号;
23、根据第一预设信号,使所述门体结构在封堵所述第一气道的位置和封堵所述第二气道的位置之间移动。
2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散热结构设置为包括管壳结构、散热件和门体结构,管壳结构形成并联设置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至少部分散热件伸入至第二气道内,散热件用于对第二气道内的发动机尾气散热;门体结构与管壳结构可移动连接,门体结构用于在封堵第一气道的位置和封堵第二气道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出现发动机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的使用工况时,能够将移动门体结构至封堵第一气道的位置,此时发动机尾气能够通过第二气道内的散热件进行散热,有利于降低尾气的热量,有利于降低出现热害问题的风险。此外,门体结构封堵第一气道的稳定性较高,能够在发动机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时提高散热结构的散热稳定性。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275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