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31 20:32:13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相关,具体涉及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1、现阶段,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仍然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常见的防灾措施往往侧重于事后处理,而非事前预警,因此无法有效地预防灾害的发生。因此,开发针对高速铁路灾害的监测预警方法,能够提前发现并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对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2、一般的,对高铁线路的设备、路基、轨道等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潜在的隐患和问题,其优点是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对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现有的预警系统往往无法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
3、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直接采集的在高铁特定场景中,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足,无法及时对多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警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通过提供了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在高铁特定场景中,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足,无法及时对多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警的技术问题。
2、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3、本申请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基于设置的高铁超声波风速风向计、压电式雨量计,构建高铁监测定位网络;连接所述高铁监测定位网络,建立高铁监测数据库;提取所述高铁监测数据库中周期性监测数据,对监测所得的风雨数据信息以及高铁运行数据信息进行灾害系数评估;当达到预设灾害系数时,通过所述高铁监测定位网络进行高铁灾害定位,获取灾害区域高铁数据;对所述灾害区域高铁数据、灾害系数进行灾害分析溯源,确定高铁追溯受灾信息,发送预警信息。
4、本申请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监测定位网络模块,用于基于设置的高铁超声波风速风向计、压电式雨量计,构建高铁监测定位网络;数据库建立模块,用于连接所述高铁监测定位网络,建立高铁监测数据库;灾害系数评估模块,用于提取所述高铁监测数据库中周期性监测数据,对监测所得的风雨数据信息以及高铁运行数据信息进行灾害系数评估;高铁灾害定位模块,用于当达到预设灾害系数时,通过所述高铁监测定位网络进行高铁灾害定位,获取灾害区域高铁数据;预警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灾害区域高铁数据、灾害系数进行灾害分析溯源,确定高铁追溯受灾信息,发送预警信息。
5、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6、由于采用了利用高铁超声波风速风向计、压电式雨量计,构建高铁监测定位网络,并建立高铁监测数据库;提取数据库中周期性监测数据,对风雨数据信息以及高铁运行数据信息进行灾害系数评估;当灾害系数达到预设值时,进行高铁灾害定位,获取灾害区域高铁数据,进行灾害分析溯源,确定高铁追溯受灾信息,并发送预警信息,实现了通过实时、全天候的监测高铁沿线的环境,及时、准确地发现可能出现的灾害,提高高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7、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1.一种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取所述高铁监测数据库中周期性监测数据,对监测所得的风雨数据信息以及高铁运行数据信息进行灾害系数评估,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维度代价函数关系进行融合,生成灾害系数评估模型,包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高铁监测定位网络进行高铁灾害定位,获取灾害区域高铁数据,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灾害区域高铁数据、灾害系数进行灾害分析溯源,确定高铁追溯受灾信息,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灾害区域高铁数据进行区域设备容置环境、设备异常敏感度分析,对灾害区域的风险设备进行风险耐受系数评估,包括: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包括: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包括:通过设置高铁超声波风速风向计、压电式雨量计等设备,构建高铁监测定位网络,并建立高铁监测数据库;提取数据库中周期性监测数据进行灾害系数评估,当达到预设灾害系数时,进行高铁灾害定位,获取灾害区域高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溯源,确定高铁追溯受灾信息,发送预警信息,解决了在高铁特定场景中,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足,无法及时对多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警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实时、全天候的监测高铁沿线的环境,及时、准确地发现可能出现的灾害,提高高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技术研发人员:王瑞,马祯,郭鹏跃,杨文,张万鹏,包云,杨建伟,杨琦,周光玮,栗文韬,杨雪,张永刚,王宝田,邓永刚,蔡青,白根亮,沈敬伟,张德强,龚建康,陈中雷,张秀峰,江珂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2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1/1867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