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气元件制品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  >  正文

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

  • 国知局
  • 2024-11-12 13:56:27

本技术属于锂电池负极集流体,具体涉及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设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电池需求日益增长。作为锂电池的关键组件,负极集流体承担着汇集负极活性物质和传递电流的作用,然而,在商业化锂电池中,集流体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如铜箔或铝箔。这些金属材料不仅重量大,而且占据了电池相当大的体积,这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同时,传统的金属集流体存在着强度不足、不耐腐蚀、体积变化较大等问题,限制了锂电池性能的提升。

2、此外,在商业化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中,负极集流体性能不佳,可能引发体积变化和副反应。这将导致集流体发生弯曲或膨胀,不仅破坏其结构完整性,还可能引发电池内部应力分布不均,严重时甚至导致电池热失控、短路等安全事故。同时,集流体还可能与电解液产生副反应,生成不导电物质,从而降低电池的电导率,影响电池性能。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兼具优异性能和稳定性的负极集流体材料。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复合集流体材料。复合集流体由两种或多种材料组合而成,既具备纳米材料的高强度、高导电性和轻质等特点,又具有传统金属集流体的稳定性。这使得复合集流体在锂电池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在实际应用中,复合集流体已开始逐渐替代传统金属集流体。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复合集流体在锂电池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复合集流体的研究还将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发展,如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通过不断优化材料组成和制备工艺,解决体积膨胀和副反应等问题,复合集流体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电池负极集流体的主导材料。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为电动汽车、便携式设备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包括位于最内层的铜基层,两个金属钛层分别设置在铜基层的上下外表面,两个碳纳米管层分别设置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两个金属镍层分别设置在碳纳米管层的外表面。

3、进一步的,铜基层的厚度为30-50μm,每个金属钛层的厚度均为1-5μm,每个碳纳米管层的厚度均为5-15nm,每个金属镍层的厚度均为100-5000nm。

4、进一步的,铜基层为铜、铜锡合金、铜锌合金、铜铝合金、铜镁合金、铜镍合金、铜铁合金、铜锰合金、铜铬合金、铜钛合金、铜铅合金、铜银合金、铜金合金、铜铂合金为材料制备出来的丝、线、箔、片、网、泡沫。

5、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钛层通过磁控溅射技术沉积在铜基层的外表面。

6、进一步的,所述碳纳米管层通过水溶液法形成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

7、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镍层通过电镀法镀在碳纳米管层的外表面。

8、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钛层、碳纳米管层以及金属镍层的厚度,均可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铜基层作为复合集流体的最内层,能够提供结构支撑和导电网络;金属钛层作为第三外层,能够提供轻量化和抗腐蚀性能;碳纳米管作为第二外层,即次外层,填充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能够实现优异的导电和力学性能;金属镍层位于最外层,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活性物质和稳定性,并具有耐腐蚀性;四者相结合,综合实现了ctcn复合集流体的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高电导率的目标。应用于锂电池,将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和副反应发生,大幅提升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此外,该集流体制备方法相对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可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集流体的生产。

11、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最内层的铜基层,两个金属钛层分别设置在铜基层的上下外表面,两个碳纳米管层分别设置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两个金属镍层分别设置在碳纳米管层的外表面;所述铜基层的厚度为30-50μm,每个金属钛层的厚度均为1-5μm,每个碳纳米管层的厚度均为5-15nm,每个金属镍层的厚度均为100-5000nm,所述金属钛层通过磁控溅射技术沉积在铜基层的外表面,所述碳纳米管层通过水溶液法形成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所述金属镍层通过电镀法镀在碳纳米管层的外表面。

技术总结一种CTCN四相复合集流体,包括位于最内层的铜基层,两个金属钛层分别设置在铜基层的上下外表面,两个碳纳米管层分别设置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两个金属镍层分别设置在碳纳米管层的外表面。铜基层作为复合集流体的最内层,能够提供结构支撑和导电网络;金属钛层作为第三外层,能够提供轻量化和抗腐蚀性能;碳纳米管作为第二外层,即次外层,填充在金属钛层的外表面,能够实现优异的导电和力学性能;金属镍层位于最外层,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活性物质和稳定性;四者相结合,综合实现了CTCN复合集流体的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高电导率的目标。技术研发人员:孟繁辉,黄少博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科技大学技术研发日:20240206技术公布日:2024/11/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12/3266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