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供热炉灶,通风,干燥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地源热井及维保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地源热井及维保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11-19 10:05:17

本发明涉及地热能利用,尤其涉及一种地源热井及维保方法。

背景技术:

1、地源热井是一种利用地热资源进行供暖、制冷和提供热水的技术。它利用地下较为稳定的温度作为热源或冷源,通过地热泵系统实现建筑物的供暖、制冷和热水供应。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地热能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例如地热发电、工业干燥和水产养殖当中。

2、目前地源热井主要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两种,像部分项目中,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多数会采用垂直闭式系统,这种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的优点,适用于土地资源面积小的区域。

3、现有申请公布号为cn117870180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中高温地热井同井开式灌采系统及方法,包括地热井体、压水管和抽采管,压水管的上端与水源连接,在压水管上安装有高压水泵,压水管的下端伸入到地热井体的某一深度,抽采管的下端伸入到地热井体的上部,在抽采管的下端安装有抽水泵;

4、此方案中,是将水源压入地热井中,与地热水混合后再进行利用,但由于地热水通常含有若干矿物质及杂质,这导致抽出的水应用范围受限,且无法得到很高的水温。

5、另有授权公告号为cn220135759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热资源取热井结构。包括固井套管和取热管,取热管与所述固井套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换热介质沿固井套管的入口流入环形通道内,且与地热井四周的岩层进行换热;

6、此方案与上述方案相同,都是形成了返回式地热能利用结构,但返回式地热能利用结构,普遍存在着热损耗问题,即随着返回水越靠近地面,水温便会降得越低,这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损耗。

7、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7279994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热井内换热器,其提出了针对返回式地热井换热结构的保温方案,即在固井水泥中添加保温添加剂。但此种保温方式施工成本较高,其次不够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冻融循环、化学腐蚀等因素,会影响保温添加剂的性能,进而会影响到固井结构的稳定性;

8、同时,像玻化微珠和漂珠等轻质材料,在与水泥混合过程中易出现分层、混合不均匀等问题,造成工艺控制难度大、施工困难的问题。因此亟需对现有地热井保温结构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地源热井及维保方法,以解决现有地热井保温措施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及不够稳定的问题。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源热井,包括固定套管,固定套管插接在井内,用于加固井壁;

4、还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包括相连接的上段和下段,内管包括相连接的连接段和工作段,其中,

5、上段设置在固定套管内;

6、下段延伸至固定套管外,且下段远离上段的一端密封;

7、连接段设置在上段内,且连接段延伸至井外,上段与连接段之间形成空腔;

8、工作段设置在下段内,且工作段与下段之间具有密封腔室,密封腔室填充有换热介质;

9、连接段和工作段均开设有介质供入流道和介质回流流道,以形成返回式换热结构。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工作段包括多个介质管道和连接壁,其中,

11、多个介质管道呈环形阵列设置,且介质管道与介质管道之间设置有连接壁;

12、以介质管道的截面为基准设定四个象限点,连接壁的侧边连接于介质管道的象限点位置;或,

13、同一介质管道两侧的两个连接壁不对应象限点位置,两个连接壁的一侧,具有介质管道的三个象限点,另一侧具有介质管道的一个象限点;

14、介质管道的内腔为介质供入流道;介质管道与连接壁围合成的中间通道为介质回流流道。

15、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连接段包括多根单管,介质管道以中间通道各与一个单管相连接贯通;

16、与中间通道相连接的单管的内腔,为介质回流流道。

1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介质管道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六根,中间通道的流通截面积,与六根介质管道的内腔流通截面积相同;或,

18、中间通道的流通截面积,与五根介质管道的内腔流通截面积相同,六根介质管道中,其中一根介质管道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并用于注入清理药剂。

1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清理组件,清理组件包括滑筒和清理机构,其中,

20、滑筒滑动设置在外管的外壁上,清理机构设置在滑筒上;

21、工作段工作时,滑筒和清理机构位于上段的外侧;

22、工作段停止工作时,滑筒和清理机构位于下段的外侧,以对下段的外壁进行清理。

2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清理组件还包括气囊和流体管路,其中,

24、气囊在滑筒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用于使滑筒与外管之间密封形成清理腔;

25、气囊的一侧设置有贯穿滑筒的充气管路;

26、清理机构为超声换能器;

27、流体管路的一端与滑筒相连接贯通,另一端延伸至井外。

2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滑筒设置有两个端板,其中,

29、端板在滑筒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且端板与外管滑动配合;

30、气囊呈环形状结构,气囊的一端抵持滑筒和其中一个端板,气囊的另一端抵持外管,且气囊的截面呈弧形状结构。

3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清理组件还包括壁管和环管,滑筒设置有一个隔板,其中,

32、壁管贴合滑筒的内壁设置,壁管的两端各靠近一个气囊,且壁管的顶端为封闭结构;

33、流体管路靠近壁管的顶端,并与壁管的内腔相连接贯通;

34、环管与壁管的低端相连接贯通,环管与滑筒固定连接并环绕外管,且环管开设有喷孔;

35、隔板位于环管与底侧的气囊之间,且底侧的气囊抵持隔板;

36、流体管路、壁管和环管用于液体的供给和排出,以及气体的供给。

3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流通阀,空腔内填充有清洗药剂;

38、流通阀设置在空腔内,且流通阀与清理腔相连接贯通;

39、流体管路的另一端与空腔相连接贯通;

40、工作段工作时,滑筒和清理机构位于上段外侧;

41、工作段停止工作时,滑筒和清理机构的局部位于下段外侧,局部位于上段外侧,以通过流通阀与空腔相贯通。

42、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地源热井的维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3、s1、在其中一个介质管道中,沿轴向阵列设置若干温度传感器,以检测介质管道不同位置的温度;

44、s2、在检测温度异常时,介质管道不能满足换热要求,此时进行维保;

45、s3、以滑筒带动清理机构滑动,使滑筒和清理机构对应外管的下段;

46、s4、通过清理机构对下段的外壁进行清理,以去除沉积物;

47、s5、清理完毕后,以滑筒带动清理机构滑动,使滑筒和清理机构对应外管的上段;

48、s6、以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介质管道供入清理药剂,然后进行水循环,以清理工作介质流道;

49、s7、地源热井重新投入运行。

50、本发明的地源热井及维保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1、(1)通过在外管的内部设置有内管,如此在进行换热时,外管的下段和内管的工作段执行换热工作,在水流经连接段进行回流时,由于连接段位于外管的上段内,因此连接段与上段之间形成了空腔,如此可通过空腔实现保温隔热工作,同时上段与固定套管之间的间隙也可进一步实现保温,以减少热量的流失;且上段的顶部可进行密封,或向空腔内填充保温介质,以进一步的降低热量损耗,如此简化了保温结构,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还不会受到冻融循环及化学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52、(2)工作段与下段之间是通过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如此可避免工作段直接接触地热水,以防止工作段出现腐蚀问题,从而适用于为高标准要求的工作介质进行加热,避免管路破损出现地下水渗入影响工作介质的问题出现;

53、(3)工作段是由多根介质管道和连接壁构成,且介质管道两侧的连接壁,对应介质管道截面的象限点位置,或相对的两个连接壁,一侧有三个介质管道截面的象限点,另一侧则有一个介质管道截面的象限点,这使得介质管道具有更多的面积去接触换热介质,如此可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此种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外管的下段直径,以提高整体换热效率;

54、(4)介质管道设置有多根,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六根,为保证最大换热效率,介质管道与连接壁围合成的中间通道流通截面积,与六根介质管道的内腔流通截面积相同,如此可保证介质的供入和供出效率最大化;在一些场景中,中间通道流通截面积,配置为与五根介质管道的内腔流通截面积相同,如此可空出一根介质管道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以用于温度检测,从而判断本地源热井换热是否稳定,进而方便检修;且空出的介质管道用于注入清理药剂,以对本地源热井的介质流道进行清理;

55、(5)通过在外管上设置有可滑动的清理组件,如此其可实现对下段的定期清理,以避免地热水中矿物结晶影响到换热效率,且可避免干涉到本地源热井的正常换热工作的进行;

56、(6)通过设置流通阀,如此在清理组件进行清理时,可直接经空腔注入清洗药剂,并经流通阀流至清理组件所形成的清理腔内,提高了清洗化学药剂注入的便利性,且可经流体管路配合壁管将清洗后的化学药剂回输至空腔内,并在外界由泵机抽出药剂,如此无需在井内布设大扬程泵机,降低了对井内的空间占用。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18/3314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