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车辆底护板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辆底护板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6:31:54

本公开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底护板和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类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交通过程中经常碰到突发状况,例如,汽车落水后,车辆的车门和车窗极难开启,随着车辆进水,导致人员被困车内,最终窒息。倘若有人员逃出车外,但由于车辆下沉,人员没有漂浮物,因此依然难以获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底护板和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底护板,所述车辆底护板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底护板本体和气囊,其中,所述气囊集成在所述底护板本体的上方。

3、可选地,所述底护板本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用于与车身固连;所述气囊的外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上方,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气囊具有闲置状态和工作状态,在所述闲置状态时,所述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上方;在所述工作状态时,所述气囊能够挤压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并使得第二本体部分从第一本体部分上脱离。

4、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一体设置;和/或,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气囊一体成型。

5、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上方,且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上方,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固定连接。

6、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气囊的外周间隔设置。

7、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配置为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断裂。

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构造为由模切工艺生成的模切线。

9、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上形成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上间隔设置。

10、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上述的车辆底护板。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底护板上,通过使得气囊和底护板本体集成在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仅需对车辆底护板进行改造即可,而无需对车辆进行较大的改装,使得车辆底护板在具备保护车辆底盘的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在车辆落水或水浸的情况下,通过集成在底护板本体上的气囊以作为车辆的漂浮气囊,使车辆免于沉没,从而给车辆上的人员提供足够的逃生时间,因此,能够在实现车辆落水漂浮的功能下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便于车企推广。另外,该车辆底护板的设计还能够便于拆卸和维修,操作方便且可靠性高。此外,气囊集成在底护板本体的上方,即,底护板本体远离地面的一侧,能够防止损伤气囊,可靠性高。因此,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底护板结构简单,在保证车辆落水防护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损伤气囊,可靠性高且安全性高

12、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底护板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底护板本体和气囊,其中,所述气囊集成在所述底护板本体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本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用于与车身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一体设置;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上方,且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气囊的外周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配置为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断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构造为由模切工艺生成的模切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上形成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上间隔设置。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护板。

技术总结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底护板和车辆,所述车辆底护板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底护板本体和气囊,其中,所述气囊集成在所述底护板本体的上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底护板结构简单,在保证车辆落水防护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损伤气囊,可靠性高且安全性高。技术研发人员:宋淦,汤蒙,李建华,李璐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511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