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框架和具有其的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5:33:58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机身框架和具有其的飞行器。
背景技术:
1、由于近几年来无刷电机及锂电池的大力发展,多旋翼飞行器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当前多旋翼飞行器的机身结构设计存在结构复杂、组装困难和结构强度不高的问题,难以应用于几百公斤级的大载重多旋翼飞行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机身框架,所述机身框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提高了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身框架包括:底部框架和侧部支撑结构。所述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侧部支撑结构,所述侧部支撑结构包括前立柱和后立柱,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且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的下端均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
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身框架,通过设置底部框架,并在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侧部支撑结构,提高了机身框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侧部支撑结构包括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的前立柱和后立柱,通过前立柱和后立柱的下端与底部框架连接,使机身框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能够对传力路径进行有效的分解,为传力需求提供有效支撑,增强机身框架的稳定性。
4、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机身框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5、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身框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均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
6、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身框架还包括:地板,所述地板设于所述底部框架的上方;地板横梁,所述地板横梁设于所述地板的上方。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板横梁为工字梁。
8、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身框架还包括:起落架,所述起落架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且设于所述底部框架下方,所述起落架包括: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支撑梁,所述连接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支撑梁。
9、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身框架还包括:上板,所述上板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下板,所述下板位于所述上板下方且与所述上板连接,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限定出安装孔,所述连接梁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分别为沿所述连接梁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梁为圆形管梁。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框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侧部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纵梁或所述第二纵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为工字梁。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为口字型结构。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身框架为航空铝件。
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飞行器。
1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飞行器,通过设有上述实施例的机身框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能够对传力路径进行有效的分解,为传力需求提供有效支撑,提高了飞行器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17、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1.一种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横梁(5)为工字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起落架(6),所述起落架(6)与所述底部框架(1)连接,且设于所述底部框架(1)下方,所述起落架(6)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7)和所述下板(8)分别为沿所述连接梁(61)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1)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所述侧部支撑结构(2)与所述第一纵梁(11)或所述第二纵梁(12)连接,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为工字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21)和所述后立柱(22)为口字型结构。
10.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身框架(100)。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身框架和具有其的飞行器,机身框架包括:底部框架;侧部支撑结构,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侧部支撑结构,侧部支撑结构包括前立柱和后立柱,前立柱和后立柱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且前立柱和后立柱的下端均与底部框架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机身框架,通过设置底部框架,并在底部框架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侧部支撑结构,提高了机身框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侧部支撑结构包括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的前立柱和后立柱,通过前立柱和后立柱的下端与底部框架连接,使机身框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能够对传力路径进行有效的分解,为传力需求提供有效支撑,增强机身框架的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何玉俊,耿富荣,李永祥,金万增,邓荣添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04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