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8:13:11
本申请涉及折叠车、特别是折叠车的可收放折叠车架。
背景技术:
1、折叠车具有广泛的使用场景。例如,折叠车在处于展开状态中能够帮助托运货物和/或甚至携带人员;当折叠车处于收纳状态时能够占用更小的体积,从而方便储运,例如置于家用汽车后备箱中。因此,特别是对家用折叠车的主要要求就是希望能够在收纳状态时尽可能占用小的空间但是在展开状态时尽可能地坚固且灵活易用,便于载人或者载物。
2、此外,这种家用折叠车是在展开的状态下才能够运输人员或货物,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确保这种家用折叠车在展开的状态下的足够的强度,例如能够承受足够的侧向冲击,以确保人员或货物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新颖的折叠车,从而能够确保使用者方便地进行收纳,同时展开使用时结构牢固、承重能力强、同时能够承受侧向冲击,方便操作并且应用灵活。
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车,所述折叠车具有车架,所述车架包括:
3、左前立柱组件、右前立柱组件、左后立柱组件、右后立柱组件;
4、底架组件,其包含第一底架半部组件和第二底架半部组件,所述第一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第二底架半部组件绕它们之间的第一枢转轴线铰接,所述第一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左前立柱组件和所述右前立柱组件同时铰接,以限定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二枢转轴线,所述第二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左后立柱组件和所述右后立柱组件同时铰接,以限定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三枢转轴线;
5、在所述左前立柱组件与所述左后立柱组件之间安装的左侧折叠组件;以及
6、在所述右前立柱组件与所述右后立柱组件之间安装的右侧折叠组件,所述左侧折叠组件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中的每个包括:
7、中间导杆;
8、前交叉杆组件;
9、后交叉杆组件;以及
10、位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之间的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包括彼此相互铰接的第一杆和第二杆,在所述中间导杆上设置有一滑块,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的铰接轴设置在所述滑块上。
11、可选地,所述左侧折叠组件的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铰接轴与所述右侧折叠组件的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铰接轴是共轴的。
12、可选地,所述左侧折叠组件的中间导杆的底端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的中间导杆的底端经由连接横梁彼此相连。
13、可选地,在所述左侧折叠组件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中的每个中,所述前交叉杆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较长的第一杆以及较短的第二杆,所述后交叉杆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较长的第一杆以及较短的第二杆。
14、可选地,在所述左侧折叠组件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中的每个中,所述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和所述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在所述中间导杆的顶端铰接。
15、可选地,在所述左侧折叠组件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中的每个中,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在其两端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和所述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同时铰接,并且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之间的铰接轴是在所述中间导杆的顶端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的铰接轴之间,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在各自的自由端部处铰接,
16、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在其两端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同时铰接,并且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之间的铰接轴是在所述中间导杆的顶端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的铰接轴之间,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在各自的自由端部处铰接。
17、可选地,在所述折叠车的展开状态中,所述底架组件的第一枢转轴线位于所述连接横梁上方。
18、可选地,在所述折叠车从其展开状态改变至其收纳状态的过程中,每个中间导杆上的滑块从最远离所述连接横梁的位置沿着相应的中间导杆移动至最靠近所述连接横梁的位置。
19、可选地,在所述折叠车从其展开状态改变至其收纳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第二底架半部组件之间的第一枢转轴线从最靠近所述连接横梁的位置移动至最远离所述连接横梁的位置。
20、可选地,所述左侧折叠组件的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经由一连接杆与所述左前立柱组件相连,以使得该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折叠组件的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和所述左前立柱组件铰接;
21、所述左侧折叠组件的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经由一连接杆与所述左后立柱组件相连,以使得该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折叠组件的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和所述左后立柱组件铰接;
22、所述右侧折叠组件的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经由一连接杆与所述右前立柱组件相连,以使得该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侧折叠组件的前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和所述右前立柱组件铰接;
23、所述右侧折叠组件的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经由一连接杆与所述右后立柱组件相连,以使得该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侧折叠组件的后交叉杆组件的第二杆和所述右后立柱组件铰接。
24、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手段,折叠车在展开状态下的侧向抗冲击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整车承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技术特征:1.一种折叠车(100),所述折叠车(100)具有车架(110),所述车架(11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的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1128)的铰接轴与所述右侧折叠组件(1120r)的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1128)的铰接轴是共轴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的中间导杆(1121)的底端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1120r)的中间导杆(1121)的底端经由连接横梁(1125)彼此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1120r)中的每个中,所述前交叉杆组件(1122)包括相互铰接的较长的第一杆(1122a)以及较短的第二杆(1122b),所述后交叉杆组件(1123)包括相互铰接的较长的第一杆(1123a)以及较短的第二杆(1123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1120r)中的每个中,所述前交叉杆组件(1122)的第一杆(1122a)和所述后交叉杆组件(1123)的第一杆(1123a)在所述中间导杆(1121)的顶端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和所述右侧折叠组件(1120r)中的每个中,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1128)的第一杆(1128a)在其两端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1122)的第二杆(1122b)和所述后交叉杆组件(1123)的第一杆(1123a)同时铰接,并且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1128)的第一杆(1128a)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1123)的第一杆(1123a)之间的铰接轴是在所述中间导杆(1121)的顶端与所述后交叉杆组件(1123)的第一杆(1123a)与第二杆(1123b)之间的铰接轴之间,所述侧向支承交叉杆组件(1128)的第一杆(1128a)与所述前交叉杆组件(1122)的第二杆(1122b)在各自的自由端部处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车(100)的展开状态中,所述底架组件(1140)的第一枢转轴线(1140o)位于所述连接横梁(1125)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车(100)从其展开状态改变至其收纳状态的过程中,每个中间导杆(1121)上的滑块(1129)从最远离所述连接横梁(1125)的位置沿着相应的中间导杆(1121)移动至最靠近所述连接横梁(1125)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车(100)从其展开状态改变至其收纳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底架半部组件(1140f)与所述第二底架半部组件(1140r)之间的第一枢转轴线(1140o)从最靠近所述连接横梁(1125)的位置移动至最远离所述连接横梁(1125)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的前交叉杆组件(1122)的第二杆(1122b)经由一连接杆(1127)与所述左前立柱组件(1110fl)相连,以使得该连接杆(112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折叠组件(1120l)的前交叉杆组件(1122)的第二杆(1122b)和所述左前立柱组件(1110fl)铰接;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折叠车,所述折叠车具有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前立柱组件、右前立柱组件、左后立柱组件、右后立柱组件;底架组件,其包含第一底架半部组件和第二底架半部组件,在所述第一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第二底架半部组件绕它们之间的第一枢转轴线铰接,所述第一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左前立柱组件和所述右前立柱组件同时铰接,以限定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二枢转轴线,所述第二底架半部组件与所述左后立柱组件和所述右后立柱组件同时铰接,以限定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三枢转轴线。折叠车在展开状态下的侧向抗冲击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整车承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人员:初伟莎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初伟莎技术研发日:20240108技术公布日:2024/7/1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308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