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车窗玻璃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窗玻璃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2-06 12:39:22

本技术涉及玻璃产品,特别是车窗玻璃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等技术的普及,车辆对摄像头的数量要求从仅安装一个摄像头发展到安装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并且对于拍摄到的物体的图像清晰度和位置精度的要求也大幅提高。这些位于车内的摄像头需要透过车窗玻璃获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实时视野,因此,车窗玻璃中用于摄像头获取车辆外部视野的光学透过区需要具有足够高的光学品质,例如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较低的屈光度等要求。

2、其中,屈光度反映了光学透过区的最大允许的光畸变值,为了实现高级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等功能,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要求设计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不大于150mdpt,甚至有的要求不大于100mdpt。传统的车窗玻璃几乎不可能实现这种低水平的光学畸变,这是因为传统的车窗玻璃采用陶瓷油墨印刷包围在光学透过区的周边,而光学透过区内未被印刷有陶瓷油墨,陶瓷油墨层的热导率大于玻璃的热导率,使得后续经过560℃以上的弯曲成型工艺时,陶瓷油墨优先于玻璃冷却固化,进而固化后的陶瓷油墨对玻璃施加应力,使得印刷有陶瓷油墨的区域与没有印刷陶瓷油墨的区域的交界处周围出现光畸变等,最终使得被陶瓷油墨包围的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可能大于400mdpt。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窗玻璃及车辆,使车窗玻璃的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能够满足高精度传感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高传感器获取图像数据的准确性。

2、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窗玻璃,包括第一玻璃板、第二玻璃板和中间层,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所述中间层夹设于所述第一玻璃板和所述第二玻璃板之间,所述车窗玻璃包括非油墨区和光学透过区,所述非油墨区至少包围部分所述光学透过区,所述非油墨区与所述光学透过区的边缘连接;

3、所述非油墨区具有雾度h1,所述h1≥10%。

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具有高雾度,也就是非油墨区的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能够实现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的遮蔽效果。因而无需在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印刷陶瓷油墨以形成遮蔽效果,避免了在车窗玻璃弯曲成型的过程中,固化后的陶瓷油墨层对玻璃施加应力,导致光学透过区产生明显光畸变,因而,有利于降低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使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能够满足高精度传感器的使用需求,进而提高传感器透过光学透过区获取的图像的精确度。

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h1≥50%,或所述h1≥80%,或所述h1≥90%。

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透过区具有雾度h2,所述h2≤10%,或所述h2≤5%,或所述h2≤2%。

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h1与所述h2的比值范围为5≤h1/h2≤48。

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油墨区具有可见光透过率tl1,所述tl1≤80%,所述tl1≤10%,或所述tl1≤5%,或所述tl1≤1%。

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透过区具有可见光透过率tl2,所述tl2≥70%,或所述tl2≥75%,或所述tl2≥80%。

1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油墨区具有紫外线透过率t1uv,t1uv≤1%,或t1uv≤0.1%;

11、所述光学透过区具有紫外线透过率t2uv,t2uv≤1%,或t2uv≤0.1%。

1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均小于或者等于200mdpt。

1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至少包围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边缘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

14、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非油墨区完全重合,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光学透过区完全重合。

1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层包括多个粘接层,每个所述粘接层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至少包围部分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的边缘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粘接层的所述第一部的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

16、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多个所述粘接层依次层叠,多个所述粘接层的第一部完全重合,且多个所述粘接层的第一部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部分,多个所述粘接层的第二部完全重合,且多个所述粘接层的第二部共同形成所述第二部分。

1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的第一部包括基体和着色剂颗粒,所述着色剂颗粒均匀分布于所述基体,所述基体为pvb、eva、pu、pc、pmma或sgp,所述着色剂颗粒为caco3、caso4、mgso4、mgo、znso4或zno。

1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板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至少包围部分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边缘连接,所述第三部分的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

19、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非油墨区完全重合,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光学透过区完全重合。

2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板的第三部分为毛玻璃,所述第一玻璃板的第三部分的表面经过工艺处理,所述工艺为磨砂、喷砂、成膜或者酸蚀。

2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雾度层,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所述雾度层完全覆盖所述非油墨区。

2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层包括多个粘接层,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多个所述粘接层依次层叠;

23、所述雾度层为调光膜,沿所述车窗玻璃厚度方向,所述调光膜夹设于任意两个所述粘接层之间。

2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背向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中间层,所述第二玻璃板包括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背向设置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中间层;

25、所述雾度层为功能层,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或所述第四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功能层。

2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窗玻璃还包括遮蔽区,所述遮蔽区沿着所述车窗玻璃的周缘设置,所述遮蔽区环绕所述非油墨区和所述光学透过区,所述非油墨区与所述遮蔽区的部分边缘连接,所述非油墨区间隔所述遮蔽区和所述光学透过区;

27、所述光学透过区与所述遮蔽区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0mm。

2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油墨区内无油墨层,或者,所述非油墨区内的油墨层占所述非油墨区范围的比例小于或等于10%。

29、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传感器和如上所述的车窗玻璃,所述车窗玻璃与所述车体连接;

30、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车辆内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车窗玻璃连接,所述传感器的视场角范围与所述车窗玻璃的相交区域为探测区,所述探测区位于所述光学透过区内。

3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车辆内部,所述支架与所述车窗玻璃朝向所述车辆内部的表面连接,所述传感器承载于所述支架,沿车窗玻璃厚度方向,所述支架在所述车窗玻璃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油墨区内。

3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中间层的第一部分的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和/或使第一玻璃板的第三部分的雾度大于或者等于10%,和/或在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设置雾度层,能够使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实现高雾度,进而实现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的遮蔽效果。本技术无需在车窗玻璃的非油墨区印刷陶瓷油墨以形成遮蔽效果,避免了在车窗玻璃弯曲成型的过程中,固化后的陶瓷油墨层对玻璃施加应力,导致光学透过区产生明显光畸变,因而,有利于降低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使光学透过区的屈光度能够满足高精度传感器的使用需求,进而提高传感器透过光学透过区获取的图像的精确度。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204/3424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