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车载照明装置和车与流程  >  正文

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车载照明装置和车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2 16:23:53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照明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车载照明装置和车。

背景技术:

1、车辆上的远光灯用于照亮远处的物体,因此远光灯的光线集中、亮度大。在夜间、阴天、暴雨等行车场景下,行车环境的能见度低。若对向来车打开了远光灯,在本车驾驶员的视野中,可能会因为对向来车远光灯的照射而产生眩光。

2、若驾驶员的视野中出现眩光,驾驶员无法看清前方较暗(相对于对向来车远光灯较暗)的物体(例如车道线、路障、前方车辆等),增加了出现交通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车载照明装置和车,用于在发生眩光的情况下提升本车的行车安全性。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车载照明装置。该方法包括:车载照明装置获取车辆前方的照明区域的第一亮度,以及获取来自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为车辆之外的光源。然后,车载照明装置根据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获得眩光值,眩光值用于指示第二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一亮度的程度。若眩光值大于第一阈值,车载照明装置则增强车辆的近光灯的亮度。其中,照明区域为车辆的近光灯的照明区域。

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照明装置根据车辆前方的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确定眩光值,从而确定驾驶员视野是否发生眩光,并在眩光发生的情况下增强近光灯的亮度,以减小驾驶员视野内的亮度强弱对比(使照明区域的亮度提升,降低照明区域与目标对象的光源之间的亮度对比),使驾驶员可以看清照明区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阈值为经过实验确定的,人眼可以感受到发生眩光时的眩光值。强光源导致眩光发生,当眩光值大于第一阈值,人眼受到强光源的刺激程度大到人眼可以感知到眩光。由于不同人的人眼对光的感知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可以确定不同大小的第一阈值。可选的,第一阈值可以为第二亮度与第一亮度之间的比值,示例地,第一阈值(比值)可以≥1,例如可以是1、1.1、1.2,或者更大量级的比值(例如数十、数百、数千等,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等;第一阈值也可以为第二亮度与第一亮度之间的差值,示例地,第一阈值(差值)可以≥10db,例如可以是10db、20db、30db等,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对于第二亮度的获取,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车载照明装置获取车辆前方的亮度信息。并根据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的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然后,车载照明装置根据亮度信息,获得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亮度信息中通过亮度阈值的判断来确定目标对象的光源,判断方式简单明了,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运算,可以节省算力、提升效率。并且,将第二阈值作为判定眩光发生的亮度依据,只有在基于第二阈值确定可能发生眩光的情况下,才进行后续的亮度确定、眩光值获取等。可以避免在不可能出现眩光的场景下(例如车辆前方所有对象的亮度都较低,例如都低于第二阈值)进行亮度的确定、眩光值的获取等,从而可以节省算力。

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阈值为经过实验确定的,人眼所能感知到发生眩光时,强光源的最低亮度。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的强光源,可以在人眼中产生眩光。由于在不同的行车场景下,人眼可以感受到的亮度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可以确定不同大小的第二阈值。可选的,第二阈值可以≥10db,例如第二阈值可以为10db、20db、30db等,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对于第二亮度的获取,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车载照明装置获取车辆前方的亮度信息和图形信息。并根据亮度信息和图形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的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目标对象的形状满足车辆的形状特征。然后,车载照明装置就可以根据亮度信息,获取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亮度符合亮度要求且形状满足目标对象的形状特征(例如车辆的形状特征,可选的,还可以是探照灯等的形状特征,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的对象确定为目标对象。可以将不符合预设目标对象种类的对象筛除,从而避免对目标对象的误判。可以快速识别出预设种类的目标对象,提升眩光发生时进行盲区补亮(即增强近光灯亮度)的效率。

1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对象包括车辆的对向来车,目标对象的光源包括车辆的对向来车的车灯。车载照明装置获取来自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车载照明装置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形信息、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然后,根据图形信息和颜色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形状满足车辆的形状特征,目标对象的光源发出的光束为白色。根据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车辆的形状特征和白色光束两个特征来确定目标对象,可以防止将同向行驶的车辆、独立的灯具等误判为对向来车的车灯(目标对象的光源),提升目标对象判断的准确性。并且,从图形信息和颜色信息中识别特定种类的对象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做到高效、高准确率的识别。

12、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车载照明装置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获取来自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形信息、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根据图形信息和颜色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发出的光束为白色,光束亮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且光束的形状符合下述至少一项: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或,光束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角度;其中,竖直面平行于车前方向。然后,根据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若使行车环境的亮度(即驾驶员视野的环境亮度)更稳定,则更利于行车安全。针对亮起时长较短的光源(即不稳定的光源)进行盲区补亮,将会导致驾驶员视野的环境亮度频繁变化,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定义第一时长,若光束亮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认为发出该光束的光源是稳定的光源,再对该光源导致的眩光进行盲区补亮。可选的,第一时长可以≥100ms,例如第一时长可以是100ms、120ms、150ms等,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光源发出的白色光束的亮起时长的判断,可以将亮起时长过短的光源排除在目标对象的光源之外,避免对亮起时长过短的光源进行盲区补亮所导致的驾驶员视野的环境亮度频繁变动。若光源发出的白色光束与本车之间的夹角较大,可能不会造成眩光现象,因此通过对光源发出的白色光束的角度的判断,可以将产生眩光现象的范围之外的光源排除,防止在没有发生眩光的时候发生误判,提升眩光判断的准确度。

1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车载照明装置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获取来自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形信息和亮度信息;根据图形信息和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的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目标对象的光源发出的光束亮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然后,根据亮度信息,获得第二对象的第二亮度。

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亮度阈值和亮起时长来判断目标对象的光源,判断的方式简单快捷,可以提升确定目标对象的效率,从而提升再发生眩光时对盲区进行补亮的效率。

17、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车载照明装置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像信息。其中,上述图形信息、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均为从图像信息中提取所得。

1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车载照明装置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像信息,通过亮度传感器获取车辆前方的亮度信息。其中,图形信息和颜色信息为从图像信息中提取所得。

19、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图像信息包括曝光时长不同的多个图像。车载照明装置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获取目标对象的形状特征:车载照明装置对曝光时长不同的多个图像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然后,车载照明装置从融合图像的图形信息中,获取目标对象的形状特征。

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同曝光时长的图像可以提供不同方面的信息(例如曝光时长长的图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亮度信息,曝光时长短的图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形状特征)。通过对不同曝光时长的图像的融合,所获取的融合图像包含的信息更准确(例如亮度信息更准确、形状特征更准确等),通过该融合图像可以更高效、更准确地识别出目标对象。

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眩光值用于反映人眼感受到不同区域的亮暗对比的程度,从而反映了人眼所看到的画面的刺眼程度。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眩光值可以包括第二亮度与第一亮度之间的比值。或者,眩光值可以包括第二亮度与第一亮度之间的差值。

22、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车载照明装置可以通过向照明区域中的目标照明区域投射补亮光束,增强车辆的近光灯的亮度。其中,目标照明区域的面积,与目标距离为正相关的关系;目标距离为车辆与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亮度增加的区域限定在车辆前方的目标照明区域内,相较于增强近光灯的整体照明区域的亮度,可以将驾驶员的视线集中在目标照明区域内(目标照明区域在车辆前方,是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驾驶员留意,且与行车安全相关的地方),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4、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的左右两侧边界,在水平截面中具有大于或等于0.05的锐度。

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具有锐利边界(即上述大于或等于0.05的锐度)的目标照明区域,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在发生眩光的场景下,驾驶员可以通过锐利边界的提醒,快速定位到视线应当集中的区域(即目标照明区域内,也是与行车安全相关的区域),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

26、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投射至垂直墙面上时,所照亮区域的左右两侧边界上任意点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满足:20°≤α≤70°。

27、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水平夹角h满足:-10°≤h≤-1°。

2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与垂直面之间的垂直夹角v满足:-10°≤v≤10°。

2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传感器、处理单元和近光灯。其中,传感器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车辆前方的信息,获取车辆前方的照明区域的第一亮度,以及来自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为车辆之外的光源。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亮度和第二亮度,获得眩光值,眩光值用于指示第二亮度大于第一亮度的程度。若处理单元确定眩光值大于第一阈值,则处理单元可以控制近光灯增强亮度。

30、可选的,处理单元可以在确定眩光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向近光灯发送控制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近光灯增强亮度。可选的,处理单元可以直接向近光灯发送增强亮度的控制指令,也可以向车灯控制单元发送增强近光灯亮度的控制指令,以通过车灯控制单元来控制近光灯增强亮度。

31、第二方面的有益效果参见第一方面,此处不再赘述。

32、可选的,处理单元可以是车辆上的主控单元,也可以是用于控制车辆车灯的处理芯片等,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33、可选的,上述处理单元可以集成在车灯上,上述传感器也可以集成在车灯上,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34、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亮度信息。根据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的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根据亮度信息,获得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3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亮度信息和图形信息。根据亮度信息和图形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的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目标对象的形状满足车辆的形状特征。根据亮度信息,获得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36、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形信息、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根据图形信息和颜色信息确定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形状满足车辆的形状特征,且目标对象的光源发出的光束为白色。根据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37、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形信息、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根据图形信息和所述颜色信息确定目标对象。根据亮度信息,确定目标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发出的光束为白色,光束亮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且光束的形状满足下述至少一项: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或,光束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角度;其中,竖直面平行于车前方向;

3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形信息和亮度信息。根据图形信息和亮度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对象,其中,目标对象的光源的亮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目标对象的光源发出的光束亮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根据亮度信息,获得第二对象的光源的第二亮度。

39、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摄像头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像信息。处理单元用于从图像信息中提取图形信息、颜色信息和亮度信息。

4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传感器包括摄像头和亮度传感器,摄像头用于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像信息,亮度传感器用于获取亮度信息。处理单元用于从图像信息中提取图形信息和颜色信息。

41、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图像信息包括曝光时长不同的多个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对曝光时长不同的多个图像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以及从融合图像的图形信息中,获取目标对象的形状特征。

42、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眩光值包括第二亮度与第一亮度之间的比值;或者,眩光值包括第二亮度与第一亮度之间的差值。

43、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近光灯具体用于向照明区域中的目标照明区域投射补亮光束。其中,目标照明区域的面积,与目标距离为正相关的关系。其中,目标距离为车辆与目标对象的光源之间的距离。

44、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的左右两侧边界,在水平截面中具有大于0.05的锐度。

4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投射至垂直墙面上时,所照亮区域的左右两侧边界上任意点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满足:20°≤α≤70°。

46、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水平夹角h满足:-10°≤h≤-1°。

47、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补亮光束与垂直面之间的垂直夹角v满足:-10°≤v≤10°。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505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