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与流程  >  正文

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2 17:06:09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

背景技术:

1、智能汽车的自适应巡航功能是一种对车辆的纵向进行自动控制的主动安全功能,系统激活时,驾驶员可以松开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系统将自动控制车辆以设定的跟车时距进行加速、减速以及跟车停止等,其中,跟车时距的设定直接反映了当前车速下距离前车的距离,可以降低驾驶员的驾驶负担。

2、相关技术中,通过车辆的历史驾驶数据建立对应于每个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根据符合每个驾驶员的驾驶习惯的得到车速变化参数,从而根据驾驶习惯控制车辆的跟车时距,使得车辆行驶更符合驾驶员的个性化驾驶需求,实现自适应巡航系统的车速变化参数的自定义。

3、然而,相关技术中仅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设置个性化的跟车时距,无法实时调整跟车时距,造成跟车时距控制的安全性较低,降低了跟车时距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用户的驾乘需求,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仅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设置个性化的跟车时距,无法实时调整跟车时距,造成跟车时距控制的安全性较低,降低了跟车时距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用户的驾乘需求的问题。

2、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车辆是否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在检测到所述车辆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的情况下,采集所述车辆的当前跟车时距档位对应的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并识别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状态,以利用所述驾驶疲劳状态获取对应的驾驶疲劳指数;利用所述驾驶疲劳指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和第二预设疲劳指数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利用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根据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得到所述车辆的实际跟车时距,以根据所述实际跟车时距控制所述车辆跟车行驶,其中,所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疲劳指数。

3、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车辆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时,识别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状态,以获取对应的驾驶疲劳指数,进而确定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根据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车辆的当前跟车时距档位对应的第一目标跟车时距,以根据得到的车辆的实际跟车时距控制车辆跟车行驶,提升了车辆跟车行驶的安全性。

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驾驶疲劳指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和第二预设疲劳指数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利用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包括:判断所述驾驶疲劳指数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疲劳指数;若所述驾驶疲劳指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则判定所述驾驶疲劳等级为一级疲劳;若所述驾驶疲劳指数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则判断所述驾驶疲劳指数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疲劳指数,若所述驾驶疲劳指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疲劳指数,则判定所述驾驶疲劳等级为二级疲劳,否则判定所述驾驶疲劳等级为三级疲劳。

5、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指数与第一疲劳指数和第二疲劳指数的大小关系,以确定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包括:在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处于所述一级疲劳时,则将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放大至所述第二目标跟车时距的第一预设跟车时距;在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处于所述二级疲劳时,则将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减小至所述第二目标跟车时距的第二预设跟车时距;在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处于所述三级疲劳时,则维持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不变。

7、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适应的调整跟车时距,从而保证车辆的安全性,有效的满足用户的驾乘需求。

8、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的同时,还包括:根据所述驾驶疲劳等级确定所述车辆的驾驶疲劳警报方式,其中,所述驾驶疲劳警报方式包括语音报警提醒方式、座椅振动提醒方式和方向盘振动提醒方式;利用所述驾驶疲劳警报方式对所述驾驶员进行安全提醒。

9、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确定车辆的不同的驾驶疲劳警报方式,从而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提醒,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1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实际跟车时距控制所述车辆跟车行驶,包括:接收所述驾驶员的跟车时距修正指令;响应所述跟车时距修正指令,并根据所述跟车时距修正指令控制所述车辆跟车行驶。

11、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跟车时距修正指令,控制车辆跟车行驶,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交互性。

12、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装置,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车辆是否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获取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车辆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的情况下,采集所述车辆的当前跟车时距档位对应的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并识别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状态,以利用所述驾驶疲劳状态获取对应的驾驶疲劳指数;控制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驾驶疲劳指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和第二预设疲劳指数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利用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根据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得到所述车辆的实际跟车时距,以根据所述实际跟车时距控制所述车辆跟车行驶,其中,所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疲劳指数。

13、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装置可以在车辆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时,识别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状态,以获取对应的驾驶疲劳指数,进而确定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根据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车辆的当前跟车时距档位对应的第一目标跟车时距,以根据得到的车辆的实际跟车时距控制车辆跟车行驶,提升了车辆跟车行驶的安全性。

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驾驶疲劳指数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疲劳指数;第一判定单元,用于若所述驾驶疲劳指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则判定所述驾驶疲劳等级为一级疲劳;第二判定单元,用于若所述驾驶疲劳指数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则判断所述驾驶疲劳指数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疲劳指数,若所述驾驶疲劳指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疲劳指数,则判定所述驾驶疲劳等级为二级疲劳,否则判定所述驾驶疲劳等级为三级疲劳。

15、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控制模块可以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指数与第一疲劳指数和第二疲劳指数的大小关系,以确定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处于所述一级疲劳时,则将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放大至所述第二目标跟车时距的第一预设跟车时距;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处于所述二级疲劳时,则将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减小至所述第二目标跟车时距的第二预设跟车时距;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驾驶疲劳等级处于所述三级疲劳时,则维持所述第一目标跟车时距不变。

17、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控制模块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适应的调整跟车时距,从而保证车辆的安全性,有效的满足用户的驾乘需求。

18、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还包括: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驾驶疲劳等级确定所述车辆的驾驶疲劳警报方式,其中,所述驾驶疲劳警报方式包括语音报警提醒方式、座椅振动提醒方式和方向盘振动提醒方式;提醒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驾驶疲劳警报方式对所述驾驶员进行安全提醒。

19、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装置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等级确定车辆的不同的驾驶疲劳警报方式,从而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提醒,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2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驾驶员的跟车时距修正指令;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响应所述跟车时距修正指令,并根据所述跟车时距修正指令控制所述车辆跟车行驶。

21、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控制模块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跟车时距修正指令,控制车辆跟车行驶,有效的提升了车辆的交互性。

22、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

23、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

24、本技术第五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以用于实现如上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车时距控制方法。

25、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检测到车辆处于自适应巡航工况的情况下,采集车辆的当前跟车时距档位对应的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并识别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状态,以获取对应的驾驶疲劳指数,利用驾驶疲劳指数、第一预设疲劳指数和第二预设疲劳指数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驾驶疲劳等级,根据驾驶疲劳等级对应的第二目标跟车时距修正第一目标跟车时距,得到车辆的实际跟车时距,从而控制车辆跟车行驶,有效的提升了车辆跟车行驶的安全性。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仅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设置个性化的跟车时距,无法实时调整跟车时距,造成跟车时距控制的安全性较低,降低了跟车时距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用户的驾乘需求的问题。

26、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541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