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8:20:26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车体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车辆的普及,人们对车辆的操作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的车身在开发的过程中,下车体的框架结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下车体框架结构不仅影响整车的性能,对工艺影响也很大,进而影响到成本。
2、目前,车辆的下车体中通常集成了动力电池包,电池包安装在下车体采取独立安装的形式。而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延长车辆续航里程,现在出现了将电池包中电芯直接集成在汽车下车体中的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空间利用率、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
3、然而上述的结构还是具有一些技术问题,电池单体直接集成在下车体中,无法进行单独的振动试验、气密性试验、强检及公告要求,因此需要对上述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下车体以及车辆,能够集成于将下车体中的电池进行单独的测试以及实验,并且提高了电池装配以及维修的效率。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车体,包括车架前段、车架后段以及车架中段。车架中段,设于车架前段以及车架后段之间,车架中段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纵梁以及底护板,第一横梁与车架前段可拆卸连接,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第二横梁与车架后段可拆卸连接,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其中,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纵梁以及底护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纳腔
3、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板朝向容纳腔的一侧凸出形成限位凸起,限位凸起用于限制电池单体相对底护板移动。
4、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中段还包括顶板,顶板与底护板相对设置,顶板连接于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
5、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前段包括第一前横梁,第一前横梁与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第一横梁包括第一梁本体、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紧固件。第一梁本体设于第一前横梁沿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一延伸部沿第一梁本体朝向第一前横梁的方向延伸,且第一延伸部设于第一前横梁沿第二方向的端面,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一延伸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并与第一前横梁连接。
6、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板朝向第一梁本体的表面凸出形成第一限位部,第一梁本体朝向底护板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制底护板相对第一横梁移动。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横梁包括第二梁本体、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紧固件。第二梁本体设于第一梁本体背离容纳腔的一侧,第二延伸部沿第二梁本体朝向第一梁本体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延伸部设于第一梁本体沿第二方向的远离第一延伸部的端面,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并与第一梁本体连接。
8、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后段包括第一后横梁,第一后横梁与第二横梁相对设置,第二横梁包括第三梁本体、第三延伸部以及第三紧固件。第三梁本体设于第一后横梁沿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三延伸部沿第三梁本体朝向第一后横梁的方向延伸,且第三延伸部设于第三梁本体沿第二方向的端面,第三延伸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三紧固件穿过第三连接孔并与第一后横梁连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板包括支撑部、连接部以及第四紧固件。支撑部设于两个纵梁之间,支撑部用于支撑电池单体,连接部沿支撑部朝向纵梁延伸,连接部设于纵梁沿第二方向的端面。连接部上设有第四连接孔,第四紧固件穿过第四连接孔并与纵梁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朝向连接部的一侧内凹形成容纳部,连接部的至少部分设于容纳部内。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板朝向纵梁的表面凸出形成第三限位部,纵梁朝向底护板的表面内凹形成第四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以及第四限位部配合以限制底护板相对纵梁移动。
12、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下车体。
1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下车体,车架中段的容纳腔用于设置电池单体,电池包与下车体集成,省去了电池包上盖及边框,利用车架中段部分结构充当电池包的上盖及边框,增加了电池单体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并且,车架前段以及车架后段分别与车架中段可拆卸连接,能够便于车架中段作为单独的模块进行电池的测试以及实验,提高了电池检测的便利性。进一步的,车架前段以及车架后段还可分别进行生产制造,提高了下车体的制造效率。
14、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1.一种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205)朝向所述容纳腔(201)的一侧凸出形成限位凸起(206),所述限位凸起(206)用于限制所述电池单体(2)相对所述底护板(205)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中段(20)还包括顶板(207),所述顶板(207)与所述底护板(205)相对设置,所述顶板(207)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202)以及所述第二横梁(203)。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段(10)包括第一前横梁(101),所述第一前横梁(101)与所述第一横梁(20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横梁(202)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205)朝向所述第一梁本体(209)的表面凸出形成第一限位部(212),所述第一梁本体(209)朝向所述底护板(205)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212)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制所述底护板(205)相对所述第一横梁(202)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横梁(101)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后段(30)包括第一后横梁(301),所述第一后横梁(301)与所述第二横梁(20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横梁(203)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205)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04)朝向所述连接部(217)的一侧内凹形成容纳部(219),所述连接部(217)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部(219)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205)朝向所述纵梁(204)的表面凸出形成第三限位部(220),所述纵梁(204)朝向所述底护板(205)的表面内凹形成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220)以及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以限制所述底护板(205)相对所述纵梁(204)移动。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1)。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下车体以及车辆。下车体包括车架前段、车架后段以及车架中段。车架中段,设于车架前段以及车架后段之间,车架中段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纵梁以及底护板,第一横梁与车架前段可拆卸连接,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相对设置,第二横梁与车架后段可拆卸连接。车架中段的容纳腔用于设置电池单体,电池包与下车体集成,省去了电池包上盖及边框,利用下车体充当电池包的上盖及边框,增加了电池单体的空间利用率,延长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并且,车架前段以及车架后段分别与车架中段可拆卸连接,能够便于车架中段作为单独的模块进行电池的测试以及实验,提高了电池检测的便利性。进一步的,车架前段以及车架后段还可分别进行生产制造,提高了下车体的制造效率。技术研发人员:罗杰,王磊,刘勇,张强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时代新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09技术公布日:2024/7/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312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