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39:49

本技术属于车辆,具体涉及一种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现有机舱总成中,前纵梁总成通过前纵梁端板与前防撞梁连接,作为主要传力通道;边梁总成通过前纵梁边梁连接板总成与前纵梁端板连接,作为辅助传力通道。机舱总成的这种传力结构,前纵梁总成在前碰和小偏置碰撞中起绝大部分传力作用,边梁总成通过前纵梁边梁连接板总成传力,碰撞过程中传力作用差,碰撞机舱侵入量大,易造成碰撞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机舱强度较差,传力通道布置不合理,易造成碰撞失效的问题。

2、第一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包括:

3、前纵梁端板,连接于前防撞梁上;

4、前纵梁总成,其前端固设于所述前纵梁端板上,构成第一传力通道;

5、前轮罩边梁总成,其前端固设于所述前纵梁端板上,构成第二传力通道;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位于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上方,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与所述前纵梁总成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构成的夹角为锐角。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前纵梁总成与所述前纵梁端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所述第一传力通道的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与所述前纵梁端板连接后围成盒状吸能腔。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包括前轮罩边梁以及前轮罩边梁加强板,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前轮罩边梁与所述前纵梁端板之间。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具有第一加强板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及所述前纵梁端板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及所述前纵梁端板的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还包括前轮罩边梁补强板,所述前轮罩边梁补强板同时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所述前纵梁总成以及所述前纵梁端板;所述前轮罩边梁、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所述前轮罩边梁补强板及所述前纵梁端板围成盒状吸能腔。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与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撑板;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所述连接支撑板与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呈三级阶梯形分布;所述连接支撑板同时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纵梁端板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接支撑板为l形折弯板,其具有第三支撑板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的第五翻边、第六翻边及第七翻边;所述第四支撑板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所述前纵梁端板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的第八翻边、第九翻边及第十翻边。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接支撑板、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纵梁端板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连接后围成盒状吸能腔。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接支撑板还与所述前轮罩边梁补强板连接。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前轮罩边梁总成与前纵梁总成呈上下方位同时连接在前纵梁端板上,构成上下两条传力通道,在碰撞过程中,来自前纵梁端板的碰撞力可以同时传递到前纵梁总成和前轮罩边梁总成上,沿着前纵梁总成的碰撞力向车身下部纵梁传递,而沿着前轮罩边梁总成传递的碰撞力向车身上部侧围传递,通过上下两条传力通道,将车辆碰撞产生的力向后分散传递到车身的不同部位,避免了前纵梁总成承担的碰撞力过大而前轮罩边梁总成分担的碰撞力过少导致的碰撞失效的问题,通过前轮罩边梁总成直接地连接到前纵梁端板上,前轮罩边梁总成能够分担更多的碰撞力,优化了传力通道,提升了整车碰撞的安全性;同时,前轮罩边梁总成与前纵梁总成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呈锐角分布的特点,前纵梁总成作为前防撞梁传递的碰撞力的第一传力通道,虽仍然承担主要的碰撞力,但是,由于前轮罩边梁总成与前纵梁总成呈锐角分布,使得传递至前纵梁端板上的碰撞力很容易传递到前轮罩边梁总成上,前轮罩边梁总成作为第二传力通道,可承担更多的碰撞力,可有效避免前纵梁总成受力集中而导致前纵梁总成折断、溃缩等失效的问题,使得机舱传力结构更加合理,可有效减少碰撞侵入量,避免碰撞失效,提高车身安全性能。

1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有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这种呈锐角排布的前轮罩边梁总成与前纵梁总成构成上下两条传力通道,使得前轮罩边梁总成能够分担更多的碰撞力,有效提升了碰撞传力的效果,降低了车辆碰撞失效的问题,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总成(2)与所述前纵梁端板(3)之间设置有加强所述第一传力通道的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所述前纵梁总成(2)与所述前纵梁端板(3)连接后围成盒状吸能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包括前轮罩边梁(11)以及前轮罩边梁加强板(13),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13)连接于所述前轮罩边梁(11)与所述前纵梁端板(3)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13)具有第一加强板(131)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131)的第二加强板(134),所述第一加强板(131)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11)及所述前纵梁端板(3)的第一翻边(132)和第二翻边(133);所述第二加强板(134)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11)及所述前纵梁端板(3)的第三翻边(135)和第四翻边(136)。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还包括前轮罩边梁补强板(14),所述前轮罩边梁补强板(14)同时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13)、所述前纵梁总成(2)以及所述前纵梁端板;所述前轮罩边梁(11)、所述前轮罩边梁加强板(13)、所述前轮罩边梁补强板(14)及所述前纵梁端板(3)围成盒状吸能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与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撑板(5);所述连接支撑板(5)同时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所述前纵梁总成(2)、所述前纵梁端板(3)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板(5)具有第三支撑板(51)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板(51)的第四支撑板(52),所述第三支撑板(51)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所述前纵梁总成(2)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的第五翻边(511)、第六翻边(512)及第七翻边(513);所述第四支撑板(52)设置有对应连接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所述前纵梁端板(3)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的第八翻边(521)、第九翻边(522)及第十翻边(523)。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板(5)、所述前轮罩边梁总成(1)、所述前纵梁总成(2)、所述前纵梁端板(3)及所述前纵梁边梁加强总成(4)连接后围成盒状吸能腔。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板(5)还与所述前轮罩边梁补强板(14)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前纵梁端板、前纵梁总成以及前轮罩边梁总成,前纵梁端板连接于前防撞梁上;前纵梁总成前端固设于前纵梁端板上,构成第一传力通道;前轮罩边梁总成前端固设于前纵梁端板上,构成第二传力通道;前轮罩边梁总成与前纵梁总成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构成的夹角为锐角。本技术提供的机舱碰撞加强结构,前轮罩边梁总成直接与前纵梁端板连接,并与前纵梁总成呈锐角分布,在碰撞过程中,前纵梁总成作为前防撞梁传递的碰撞力的第一传力通道,虽仍然承担主要的碰撞力,但是前轮罩边梁总成作为第二传力通道,可承担更多的碰撞力,可有效减少碰撞侵入量,避免碰撞失效,提高车身安全性能。技术研发人员:蓝庆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29技术公布日:2024/6/26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84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