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摩托车及其前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摩托车及其前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9-05 14:21:19

本技术涉及车辆减震,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前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1、在摩托车领域,已知在摩托车车架前侧通过前悬架系统链接前轮。现有技术中的前悬架系统通常包括联板、转向杆和减震器,减震器上端固定在联板上,联板与转向杆固定,减震器底部与前轮的轮轴固定。在摩托车颠簸或紧急制动时将前轮的上下振动传递到减震器,通过减震器中弹簧的伸缩及阻尼器共同作用保证车辆的抓地和减震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前悬架系统存在以下缺陷:

2、在车辆进行紧急制动时车辆前减震会产生大行程压缩,压缩瞬间车辆重型向前偏移,会产生摔车的风险;

3、常规悬架结构在颠簸路面行驶,或紧急制动时车辆会产生强烈的“点头”现象,给骑行者带来强烈不适感;

4、受限于悬架结构,当车辆在过减速带或者台阶时减震无法将正向碰撞受力完美转化为减震的压缩变形,所以骑行者会感觉有强烈的冲击感。

5、公开号为cn113226907a公开的摩托车摆臂式前悬架,通过在减震器组下端铰接有摆臂,摆臂与前轮通过旋转销连接。该方案中,通过设置摆臂延伸前轮上下运动的行程,在减震大行程压缩的随后能通过摆臂弥补减震器的压缩行程,减缓车辆的“点头”现象。因此,该方案能够解决上述部分缺陷,但无法有效解决上述全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及其前悬架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前悬架结构,除常规的设置在前轮与转向轴之间的第一减震器外,还布置一组第二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与摇杆配合,能够分摊吸收第一减震器吸收制动时所收到的力,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上联板、下联板以及摇杆;

3、第一减震器的下端与车辆前轮连接,第一减震器的上端通过上联板安装到车架上,且第一减震器的上端与上联板铰接,从而第一减震器可相对于上联板朝向靠近后轮或远离后轮的方向转动;

4、所述摇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呈横卧的“l”形,其一端作为与第二减震器连接的铰接点,其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车架铰接;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呈“z”形布置;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拐角部铰接为第一连杆提供转动支点;

5、第二减震器的上端与车架铰接,第二减震器的下端与第一连杆连接,所述摇杆摆动带动第二减震器伸缩;

6、下联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减震器上,下联板与第二连杆连接。

7、作为优选,第二连杆与下联板铰接,第二连杆相对于下联板转动的转动轴为第一轴线,第一轴线与第一减震器平行;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一连转转动的转动轴为第二轴线,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垂直。

8、作为优选,车架包括竖向设置的转向轴以及固定在转向轴上相车辆后侧延伸的延伸架;所述第三连杆与车架的铰接处位于所述延伸架上。

9、作为优选,所述转向轴前侧设有向车体前侧延伸的第一u形连接槽,第一u形连接槽向下开口,第二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u形连接槽中。

10、作为优选,上联板固定在转向轴上端,上联板上设有第二u形连接槽,第二u形连接槽向下开口,第一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u形连接槽中。

11、作为优选,包括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减震器,一组第一减震器与下联板整体呈“h”形,第二减震器位于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减震器之间。

12、作为优选,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杆,所述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杆分别连接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呈“v”形,第二连杆的v形开口端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的拐角部。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

1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在车辆通过颠簸路面或紧急制动时,除第一减震器起到常规的前悬架系统中的缓冲作用外,第一减震器所收到的力通过摇杆大幅摆动将其转移至第二减震器上,从而减少第一减震器的压缩量,使前轮上下摆幅大大减少,保持车身稳定性。

16、2、第一减震器可相对于上联板朝向靠近后轮或远离后轮的方向转动,使得整个前悬架有一定的前后摆动空间,这一设计将车辆过减速带或台阶时所收到的冲击力有效分解为前悬架的前后摆动与减震压缩运动,大大减轻冲击感。

技术特征:

1.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上联板、下联板以及摇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杆与下联板铰接,第二连杆相对于下联板转动的转动轴为第一轴线,第一轴线与第一减震器平行;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一连转转动的转动轴为第二轴线,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车架包括竖向设置的转向轴以及固定在转向轴上向车辆后侧延伸的延伸架;所述第三连杆与车架的铰接处位于所述延伸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前侧设有向车体前侧延伸的第一u形连接槽,第一u形连接槽向下开口,第二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u形连接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联板固定在转向轴上端,上联板上设有第二u形连接槽,第二u形连接槽向下开口,第一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u形连接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减震器,一组第一减震器与下联板整体呈“h”形,第二减震器位于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减震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杆,所述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三连杆分别连接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呈“v”形,第二连杆的v形开口端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的拐角部。

8.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前悬架系统,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上联板、下联板以及摇杆;第一减震器的下端与车辆前轮连接,第一减震器的上端通过上联板安装到车架上,且第一减震器的上端与上联板铰接,摇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第三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呈“Z”形布置;摇杆摆动带动第二减震器伸缩。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前悬架系统的摩托车。第二减震器与摇杆配合,能够分摊吸收第一减震器吸收制动时所收到的力,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李天圆,朱海强,李育,黄志强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土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129技术公布日:2024/9/2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05/2859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