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冷却模块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2-26 16:43:09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尤其是涉及一种前端冷却模块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散热器一般是通过冷却液例如水在散热器芯内流动,吸收车辆产生的热量,再向空气中散热而变冷,实现散热降温功能。冷却液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出现腐蚀散热部件、产生沉淀堵塞散热管道、影响散热性能等问题,此时需要打开散热器放水阀,排出冷却液,以便于对散热器进行维护。
2、在混动汽车中,一般都会有低温散热器、高温散热器等部件来对不同散热需求的介质来进行散热;多个散热器单件体积大,为了保障散热效率,会占用整车的有限空间。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端冷却模块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冷却模块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端冷却模块,包括: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以及集管;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面向贴合设置,所述集管贴合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端面上;所述集管内设置有隔板,以将所述集管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通,以通过所述集管将散热介质导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或第二散热组件内。
3、在该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面向贴合设置能够节约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占用空间,集管用于导入散热介质,通过将集管贴合在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端面上,并在集管内部设置隔板,能够分隔分别流入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散热介质,避免二者混合,隔板将其分隔为两个腔,使得整个冷却模块结构紧凑,占据空间较小,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的散热。
4、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集管包括第一集管与第二集管,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集管内,以将所述第一集管内部分隔为第一进液腔和第二出液腔,所述第一进液腔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二出液腔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集管内,以将所述第二集管内部分隔为第一出液腔和第二进液腔,所述第一出液腔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二进液腔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通。
5、在该方案中,通过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以及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设置,将第一集管与第二集管的内部分隔为不同的腔,即第一进液腔、第二出液腔、第一出液腔和第二进液腔,实现了对流体流动的精细控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调节流体在散热组件之间的流动路径。分隔的设计可以确保流体在散热组件之间均匀流动,避免热量局部堆积,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通过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的设置,可以分别控制流入和流出的流体,使散热介质在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内进行有效的热量传递。集管内部的隔板设计使得整个前端冷却模块结构更加稳定,避免了流体混合或交叉造成的散热效果下降的情况,保证了散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扁管与多个翅片,所述扁管曲折设置并贯穿所述翅片设置,所述扁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液腔与第一出液腔,多个翅片平行设置。
7、在该方案中,由于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结构相同,它们在散热性能上表现一致,保证了整个前端冷却模块在不同部位的散热效果均匀。通过扁管与多个平行设置的翅片,流体在两个散热组件中的传热特性得到统一,使得冷却流体在整个散热系统中的流动性能更加稳定,提高了热量传递的均匀性。由于结构相同,可以采用统一的制造工艺和工艺参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8、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一介质进口与第一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介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管上并与所述第一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集管上并于所述第一出液腔连通。
9、在该方案中,通过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的设置,可以控制第一介质(例如冷却液)的流入和流出,从而实现流体在前端冷却模块内的循环流动。这有助于维持散热系统内部的流体循环,保持散热效率。
10、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二介质进口与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管上并与所述第二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集管上并于所述第二出液腔连通。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管的上端,所述第二介质出口设置在第一集管的下端;所述第二介质的进口设置在第二集管的上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管的下端。
12、在该方案中,通过将第一介质进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以及第二介质出口错开设置,避免二者之间散热产生干扰,第一介质进口与第二介质进口相对第一介质出口与第二介质出口位于上方,避免两个不同散热组件的散热受到影响。
13、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进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介质进口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间距,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散热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散热温度。
14、在该方案中,由于第一介质进口与出口之间的间距较小,相对于第二介质进口与出口,这可能导致第一介质在第一散热组件内的流动路径更为集中,有助于在该区域内提供更多的冷却效果。第一散热组件的散热温度高于第二散热组件,表明第一介质在经过第一散热组件后已经吸收了更多的热量,因此在流经第二散热组件时可能具有较高的冷却效果,有助于平衡两个散热组件的温度差异。
15、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多个安装支架,所述第一集管与所述第二集管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支架。
16、在该方案中,通过多个安装支架可以将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安装在车辆中的合适位置,从而提高前端冷却组件的稳定性。
17、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护风罩与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护风罩内,所述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护风罩上。
18、在该方案中,通过设置风扇能够加强前端冷却模块附近的空气流动,进而提高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冷却效率,护风罩能够避免外界空腔流动对风扇所产生气流的影响。
19、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前端冷却模块。
20、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前端冷却模块以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通过将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面向贴合设置能够节约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占用空间,集管用于导入散热介质,通过将集管贴合在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端面上,并在集管内部设置隔板,能够分隔分别流入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散热介质,避免二者混合,隔板将其分隔为两个腔,使得整个冷却模块结构紧凑,占据空间较小,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的散热。
技术特征:1.一种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组件(100)、第二散热组件(200)以及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包括第一集管(300)与第二集管(400),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710)与第二隔板(7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00)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200)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00)包括扁管与多个翅片,所述扁管曲折设置并贯穿所述翅片设置,所述扁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液腔与第一出液腔,多个翅片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一介质进口(520)与第一介质出口(540),所述第一介质进口(520)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管(300)上并与所述第一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540)设置于所述第二集管(400)上并于所述第一出液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二介质进口(510)与第二介质出口(530),所述第二介质进口(510)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管(400)上并与所述第二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530)设置于所述第二集管(400)上并于所述第二出液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520)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管(300)的上端,所述第二介质出口(530)设置在第一集管(300)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520)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540)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介质进口(510)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530)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间距,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200)的散热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多个安装支架(600),所述第一集管(300)与所述第二集管(400)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安装支架(6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却模块还包括护风罩(800)与风扇(900),所述风扇(900)设置于所述护风罩(800)内,所述安装支架(600)连接在所述护风罩(800)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端冷却模块以及车辆,前端冷却模块包括: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以及集管;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面向贴合设置,所述集管贴合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端面上;所述集管内设置有隔板,以将所述集管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通,以通过所述集管将散热介质导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或第二散热组件内。通过将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面向贴合设置能够节约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占用空间,隔板将其分隔为两个腔,使得整个冷却模块结构紧凑,占据空间较小,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的散热。技术研发人员:黄少杰,陈沙沙,李小明,戴晓旭,李玉尧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425技术公布日:2024/12/12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216/3510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