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8:04:13

本发明涉及一种比如包括在车宽方向外侧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的侧梁、位于侧梁前方的车轮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1、一般在障碍物(barrier)从车辆前方与车辆前侧面中比前方侧架更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发生部分碰撞时,也就是所谓的小重叠碰撞时,由于后退的车轮会碰撞侧梁前端部,因此会有朝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输入侧梁前端部。将这类朝向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从侧梁前端部向侧梁后方传递载荷从而能抑制车身的过度加强,因此是优选的。

2、此外,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包括针对小重叠碰撞加强侧梁前端部的加强构件。

3、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侧部结构中,在侧梁前端部中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梁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设有至少加强前侧面和车宽方向外侧面的外侧加强构件(30)。

4、但是,外侧加强构件(30)比侧梁前端部更向侧梁后方延伸,因此可能会导致质量和成本的增加。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058749号。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鉴于以上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输入至侧梁前端部的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向侧梁后方传递并且不会增加质量和成本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3、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4、本发明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侧梁,配置于车辆下部且车宽方向外侧,并且由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梁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具有前端部和主体部的外侧梁协同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车轮,位于所述外侧梁的前方;外侧加强构件,具有沿着所述外侧梁的所述前端部的前侧面部和侧面部的形状;其中,外侧加强构件从所述闭口截面的内侧或所述闭口截面的外侧安装至所述前端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与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侧面部的后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向;所述主体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后端配置于所述前端部的所述侧面部一侧,并且相对于所述后端突出至与所述前端部的所述侧面部一侧相反的一侧。

5、根据所述技术方案,在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从前方输入侧梁时,会通过外侧加强构件一边保持外侧梁的前端部的形状一边欲向后方位移。此时,后退的外侧加强构件的后端会与设置在外侧梁的主体部的突出部的前端卡合,载荷从外侧加强构件向位于后方的主体部传递。

6、因此,能将从前方输入侧梁的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向后方传递并且不会增加质量和成本。

7、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在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所述侧面部设置向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后方伸出的伸出部。

8、根据所述技术方案,在从前方输入侧梁的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使外侧加强构件后退时,伸出部能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部卡合从而限制外侧加强构件相对于主体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移动。

9、因此能更切实地使后退的外侧加强构件的后端与设置在主体部的突出部卡合,从而提高从外侧加强构件向主体部传递载荷的效率。

10、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所述突出部由在所述主体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形成。

11、根据所述技术方案,由于由加强筋形成所述突出部,因此能提高所述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载荷传递效率。

12、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在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所述侧面部中,从所述后端向前方连续延伸的加强构件横棱线形成于与在所述突出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突出部横棱线大致相同的高度。

13、根据所述技术方案,当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从前方输入侧梁时,所述外侧加强构件会后退,从而使得相同高度上的加强构件横棱线与突出部横棱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

14、也就是说,因加强构件横棱线而提高了刚性的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侧面部的后端会与通过突出部横棱线突出部提高了刚性的主体部的突出部的前端牢牢地卡合(抵接)。因此能提高从外侧加强构件向主体部传递载荷的效率。

15、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在所述主体部的上侧面部与侧面部的边界部形成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后方延伸的外横棱线;所述伸出部以能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侧面部以及所述侧面部卡合的方式沿所述外横棱线向后方伸出。

16、根据所述技术方案,从前方输入侧梁的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使外侧加强构件后退时,伸出部不仅会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部卡合还会与上侧面部卡合,因此不仅能限制外侧加强构件相对于主体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移动,还能限制其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17、由此抑制在外侧加强构件后退时加强构件横棱线与突出部横棱线的高度相对位置错开,更切实地使加强构件横棱线与突出部横棱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

18、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在所述突出部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相互分离并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成对的横壁部,并且成对的横壁部中至少一个横壁部与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所述后端在车辆主视视角下重叠。

19、根据所述技术方案,由于在车辆主视视角下成对的横壁部中至少一个横壁部与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所述后端重叠,因此在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输入侧梁前端部时能切实地使后退的外侧加强构件与主体部卡合。

20、因此能提高从外侧加强构件向主体部传递载荷的效率。

21、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在所述外侧加强构件中的、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成对的横壁部中至少一个横壁部高度相同的部位上,形成从所述后端向前方凹陷的后端凹部。

22、根据所述技术方案,当从侧梁的前方输入的朝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使所述外侧加强构件后退时,所述后端凹部的周缘会与所述突出部所配备的横壁部中与后端凹部高度相同的一个横壁部卡合。

23、由此使后退的所述外侧加强构件的所述后端与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突出部更切实地卡合,从而能提高从所述外侧加强构件向所述主体部传递载荷的效率。

24、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从所述闭口截面一侧将所述外侧加强构件配备于所述前端部。

25、根据所述技术方案,与从所述闭口截面的外侧将所述外侧加强构件配备于所述前端部的情况相比,能使外侧加强构件紧凑、形状简易,因此能抑制重量的增加。此外,当通过成型来形成所述外侧加强构件时能提高成型性。

26、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优选所述外侧梁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边界位于从所述侧梁向上方延伸的铰链柱的前后宽幅之间。

27、根据所述技术方案,铰链柱的下部跨所述前端部以及所述主体部与侧梁连接,因此当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输入侧梁前端部时,能切实地从所述前端部向车辆后方的所述主体部传递载荷。

28、发明效果

29、根据所述技术方案,能将输入侧梁前端部的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向侧梁后方传递并且不会增加质量和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为了实现将输入侧梁前端部的后方冲击载荷向侧梁后方传递并且不会增加质量和成本的目的,本发明记载了一种车辆下部车身结构,其具备:侧梁,配置于车辆下部且车宽方向外侧,在内部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口截面;车轮,位于侧梁的前方;其中,侧梁具备外侧梁,所述外侧梁具有前端部以及位于前端部的后方的主体部;在外侧梁的前端部中,外侧加强构件从闭口截面的内侧或外侧接合,并且所述外侧加强构件具有沿着该前端部的前侧面部和侧面部的形状;主体部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与外侧加强构件的侧面部的后端相向;主体部具有相对于侧面部的后端向闭口截面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技术研发人员:黑田一平,西本允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302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