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44:18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前副车架上设置有安装支架,车辆的动力总成通过悬置安装于安装支架,现有安装支架刚度和结构强度不足,导致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进而大大降低乘客的乘坐舒适度,车辆发生碰撞时,副车架容易发生断裂,影响乘客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可以提高第三横梁的支撑刚度,降低第三横梁变形过大发生断裂风险,并且,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悬置安装架的抗疲劳强度,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
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车辆。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副车架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第一横梁位于第二横梁前侧;多个副车架纵梁,多个副车架纵梁沿副车架的第二方向排布,多个副车架纵梁均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三横梁,沿第一方向第三横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第三横梁与多个副车架纵梁均连接,第三横梁构造为弧形结构,沿第一方向,第三横梁朝向第一横梁凸出;第一悬置安装架,第一悬置安装架固设于第三横梁;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连接支架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三横梁之间,每个副车架纵梁和第三横梁之间均连接有连接支架。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通过设置连接支架,可以加强副车架纵梁和第三横梁的结构连接强度,可以提高第三横梁的支撑刚度,降低第三横梁变形过大发生断裂风险,从而提升副车架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疲劳强度,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并且,通过将第一悬置安装架安装于第三横梁,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悬置安装架的抗疲劳强度,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支架构造为连接管梁,连接管梁的一端与第三横梁连接,连接管梁的另一端与相应副车架纵梁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管梁、第三横梁和相应副车架纵梁共同限定出空间结构。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纵梁为两个,沿第二方向,每个副车架纵梁的外侧壁连接有控制臂前安装架,连接支架与相应副车架纵梁的控制臂前安装架对应设置。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还包括:支撑架,沿第一方向支撑架位于第三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支撑架连接在第三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为多个,多个支撑架分别与相应副车架纵梁固定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副车架纵梁的外侧连接有控制臂后安装架,且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副车架纵梁的上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支架,稳定杆安装支架与相应控制臂后安装架和相应支撑架均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稳定杆安装支架还与第三横梁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副车架纵梁的外侧还连接有加强支架,加强支架适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沿第一方向,加强支架位于相应控制臂后安装架的后侧,加强支架与相应控制臂后安装架连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支架与相应副车架纵梁间形成夹角。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还包括: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均固设于第一横梁且沿第二方向排布。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悬置安装架位于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之间。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悬置安装架设于第三横梁的中部位置。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悬置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开,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设有第一安装孔,且第一安装部和/或第二安装部固设有环形的装配结构,装配结构的内周壁具有内螺纹且与相应第一安装孔对应。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副车架纵梁具有溃缩吸能段,溃缩吸能段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副车架纵梁内凹陷的溃缩凹陷结构。
2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包括上述的车身主体,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车身组件还包括上述的副车架,副车架固设于车身纵梁且位于车身纵梁下方。
2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22、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1.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构造为连接管梁,所述连接管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所述连接管梁的另一端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梁、所述第三横梁和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共同限定出空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纵梁为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壁连接有控制臂前安装架,所述连接支架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的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且所述支撑架连接在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架分别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连接有控制臂后安装架,且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上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和相应所述支撑架均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还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还连接有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加强支架位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的后侧,所述加强支架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间形成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均固设于所述第一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设于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开,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设有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固设有环形的装配结构,所述装配结构的内周壁具有内螺纹且与相应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副车架纵梁具有溃缩吸能段,所述溃缩吸能段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所述副车架纵梁内凹陷的溃缩凹陷结构。
16.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多个副车架纵梁均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第三横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与多个副车架纵梁均连接,第三横梁构造为弧形结构;第一悬置安装架,第一悬置安装架固设于第三横梁;连接支架,副车架纵梁和第三横梁之间均连接有连接支架。通过设置连接支架,可以提高第三横梁的支撑刚度,降低第三横梁变形过大发生断裂风险,从而提升副车架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疲劳强度,并且,通过将第一悬置安装架安装于第三横梁,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悬置安装架的抗疲劳强度,可以有效抑制动力总成向乘员舱传递振动和噪音,从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度。技术研发人员:司浩然,谢志强,曹世晋,蔡其刚,司凯中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023技术公布日:2024/6/26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87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