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车辆尾翼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辆尾翼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25:58

本发明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尾翼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扰流板作为车辆的动力提升的部件,其可以包括车辆尾部的尾翼。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尾翼一般为固定式或单片式。而固定式的尾翼无法实现与用户进行交互,无法基于车辆的行驶工况进行智能控制。而单片式的尾翼无法提供足够空气下压力,对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提升能力有限,在同样的占用空间下仅提供非常有限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尾翼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尾翼系统无法智能控制的问题。

2、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尾翼系统的对于车辆的空气动学性能的提升能力有限的问题。

3、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包含有上述车辆尾翼系统的车辆。

4、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尾翼系统,包括:

5、底座,设置在所述车辆尾部;

6、尾翼机构,包括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所述第一尾翼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第二尾翼设置在所述第一尾翼和所述底座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尾翼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

7、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输出驱动力;

8、连杆总成,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杆总成包括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其中,所述输入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结构的驱动力,所述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尾翼和所述第二尾翼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一尾翼和所述第二尾翼运动,以使得所述尾翼机构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运动;

9、其中,所述尾翼机构在所述关闭状态到所述打开状态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尾翼和所述第二尾翼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

10、可选地,所述尾翼机构由所述关闭状态到所述打开状态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尾翼与所述底座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尾翼与所述底座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11、可选地,在所述尾翼机构由所述关闭状态到所述打开状态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尾翼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尾翼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预设夹角。

12、可选地,所述预设夹角为0-3°。

13、可选地,所述连杆总成包括;

14、固定座,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15、第一连杆组件,其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尾翼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一尾翼平动和转动;和

16、第二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以跟随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运动;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具有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尾翼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尾翼相对所述底座转动。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

18、第一输出杆,具有所述第一输出端;和

19、第一支撑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输出杆,且与所述第一输出杆铰接,所述第一支撑组在所述驱动力的作用下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输出杆上的所述第一输出端平动和转动。

20、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出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21、所述第一支撑组包括:

22、第一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第一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输出杆的所述第一端铰接;和

23、第二杆,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第二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输出杆的所述第二端铰接。

24、可选地,所述第一杆的自由端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杆的自由端的高度,并且在所述连杆组件由所述关闭状态到所述打开状态的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杆的自由端之间的高度差逐渐增大。

25、可选地,所述第一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固定座上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的和大于所述第二杆的与两个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一输出杆铰接的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输出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的和。

26、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

27、第二输出杆,其具有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尾翼铰接,以在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运动时通过第二输出杆带动所述第二尾翼相对所述底座转动。

28、可选地,所述第二输出杆与所述第一杆铰接的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杆与所述固定座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一杆的自由端之间。

29、可选地,还包括第三连杆组件,所述第三连杆组件分别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组件包括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并对所述第一连杆组件施加驱动力,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运动。

30、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杆组件包括:

31、第三杆,其具有所述第一输入端,并且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第三杆在所述第一输入端接收到所述驱动力时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

32、第四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三杆的自由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铰接,在所述第三杆转动时,推动所述第四杆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杆转动。

33、可选地,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四杆铰接的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杆与所述固定座的铰接点及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一输出杆的铰接点之间。

34、可选地,所述底座处固定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第二尾翼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尾翼在所述第二输出杆的推动下相对所述支座转动。

35、可选地,所述支座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座沿着所述第二尾翼转动的转动轴的方向并排设置。

36、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37、电机,设置在所述底座处,以输出驱动力;和

38、转动轴,一端与电机相连以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转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连接以带动所述输入干转动,从而将所述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三连杆组件。

39、可选地,还包括美化板,所述美化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尾翼和所述底座之间。

40、特别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面所述的车辆尾翼系统。

41、本方案的尾翼系统可以包括底座、尾翼机构、驱动机构和连杆总成,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连杆总成再带动尾翼机构的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运动,从而使得的尾翼系统可以实现智能控制,使得车辆对于尾翼的控制更智能,从而在行车时对车辆性能进行提升。此外,本方案的尾翼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尾翼与第二尾翼,并且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同时运动,且在尾翼系统由关闭状态到打开状态过程中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之间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从而使得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均能单独给车辆提供下压力,进而能够通过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共同作用,可以在有限的占用空间条件下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下压力,进而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42、本方案中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或者基本上平行。并且在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处于其中的几个状态时是平行的,其它状态中可以略微有一些差异。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保持基本平行的运动状态,可以使得两个尾翼对于车辆的性能贡献相同,并且两个尾翼相互叠加,使得利用较小的占用空间对于车辆性能的提升能力更大。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尾翼与第一尾翼同时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角度基本上等于0,则第一尾翼和第二尾翼基本上平行,可以使得空气更平稳的流动,使得车辆在行驶时具备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效果,进而相比单尾翼可以提高对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43、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75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