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0-21 15:20:32

本申请涉车辆的温度控制,特别涉及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1、在这一部分中提供的信息是为了一般地呈现本公开的背景的目的。在本部分中描述的程度上,当前署名的发明人的工作以及在提交时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的描述的各方面,既不明示地也不暗示地被认为是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2、乘用车温控装置主要采用注塑一体化成型,模具成本高,适用于产量较大的车型。对于产量较小的车型,均摊成本较高。同时乘用车温控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在强震环境下可靠性较低,不能满足特殊车辆的使用要求,在复杂的作业工况中,故障率高,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温控装置稳定性差的问题。

2、本申请的上述目的主要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3、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所述复合温控系统包括:

4、主体件,所述主体件用于固定连接驾驶舱,且所述主体件上设有与所述驾驶舱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

5、吹风系统,所述吹风系统设在所述主体件内,所述吹风系统具有可往复切换的第一导风状态以及第二导风状态,当所述吹风系统呈所述第一导风状态或所述第二导风状态时,可驱动空气由所述第一连接口或所述第二连通口进入至所述驾驶舱内部空间;

6、第一温控系统,所述第一温控系统固定设在所述主体件内,并位于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一温控系统用于降低吹向所述第一连通口的空气温度,且所述第一温控系统与所述驾驶舱之间设有减震底座;

7、第二温控系统,所述第二温控系统固定设在所述主体件内,并位于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二温控系统用于提高吹向所述第一连通口的空气温度,且所述第一温控系统与所述驾驶舱之间设有减震底座。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分别具有形变恢复力的柔性主体和多个减震器,所述柔性主体分别连接并包覆所述第一温控系统以及所述第二温控系统,多个减震器相间隔的均匀布置在所述柔性主体与所述驾驶舱之间。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温控系统包括冷凝器、压缩机以及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蒸发器依次通过管路连接,以使冷却液可在所述管路内循环流动换热,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件具有位于所述驾驶舱内的第一作业段,以及位于所述驾驶舱外的第二作业段,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二作业段内,连接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穿过所述驾驶舱设置。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温控系统还包括通过所述管路串联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内容置有冷却液。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作业段上设有与所述驾驶舱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三连通口,以使所述驾驶舱外的空气吹向所述冷凝器,并带走热量。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温控系统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固定设在所述第一作业段内,并引导空气吹向所述冷凝器。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温控系统包括加热板和换热板,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依次布置在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加热板可发热,并提高所述加热板周围空气的温度,所述换热板用于连通发动机的冷却管路,以使与发动机换热的高温冷却液与所述换热板发生热交换,并提高所述换热板周围空气的温度。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间隔堆叠,且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之间设有多个减震器,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上分别设有用于空气穿过的导流孔。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吹风系统还包括驱动件以及稳压舱,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空气进入所述稳压舱,所述稳压舱上设有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稳压舱内活动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至不同角度,以引导空气流向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18、本申请中的复合温控系统包括主体件、吹风系统、第一温控系统以及第二温控系统,主体件固定连接驾驶舱,且主体件上设有与驾驶舱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吹风系统设在主体件内,吹风系统具有可往复切换的第一导风状态以及第二导风状态,当所述吹风系统呈所述第一导风状态或所述第二导风状态时,可驱动空气由所述第一连接口或所述第二连通口进入至所述驾驶舱内部空间,第一温控系统固定设在所述主体件内,并位于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一温控系统用于降低吹向所述第一连通口的空气温度,且所述第一温控系统与所述驾驶舱之间设有减震底座,第二温控系统固定设在所述主体件内,并位于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二温控系统用于提高吹向所述第一连通口的空气温度,且所述第一温控系统与所述驾驶舱之间设有减震底座,实际作业过程中,通过第一温控系统实现降温作业,并通过吹风系统切换至第一导风状态,并将第一温控系统作业区域的冷空气通过第一连通口吹向驾驶舱内,以及通过第二温控系统实现升温作业,并通过吹风系统切换至第二导风状态,并将第二温控系统作业区域的冷空气通过第二连通口吹向驾驶舱内,且第一温控系统与第二温控系统分体布置,提高布置灵活性,提高适用性,降低设计制造成本,并满足特殊工况的使用需求,提高强震环境下的可靠性,并分别通过减震底座连接驾驶舱,进一步提高抗震性能,满足特殊车辆的使用要求,有效降低故障率,提高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温控系统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分别具有形变恢复力的柔性主体和多个减震器,所述柔性主体分别连接并包覆所述第一温控系统以及所述第二温控系统,多个减震器相间隔的均匀布置在所述柔性主体与所述驾驶舱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系统包括冷凝器、压缩机以及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蒸发器依次通过管路连接,以使冷却液可在所述管路内循环流动换热,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具有位于所述驾驶舱内的第一作业段,以及位于所述驾驶舱外的第二作业段,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二作业段内,连接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穿过所述驾驶舱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系统还包括通过所述管路串联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内容置有冷却液。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业段上设有与所述驾驶舱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第三连通口,以使所述驾驶舱外的空气吹向所述冷凝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系统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固定设在所述第一作业段内,并引导空气吹向所述冷凝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控系统包括加热板和换热板,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依次布置在所述吹风系统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所述加热板可发热,并提高所述加热板周围空气的温度,所述换热板用于连通发动机的冷却管路,以使与发动机换热的高温冷却液与所述换热板发生热交换,并提高所述换热板周围空气的温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间隔堆叠,且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之间设有多个减震器,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换热板上分别设有用于空气穿过的导流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系统还包括驱动件以及稳压舱,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空气进入所述稳压舱,所述稳压舱上设有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稳压舱内活动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至不同角度,以引导空气流向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震型的复合温控系统,包括主体件、吹风系统、第一温控系统以及第二温控系统,通过第一温控系统实现降温作业,并通过吹风系统切换至第一导风状态,并将第一温控系统作业区域的冷空气通过第一连通口吹向驾驶舱内,以及通过第二温控系统实现升温作业,并通过吹风系统切换至第二导风状态,并将第二温控系统作业区域的冷空气通过第二连通口吹向驾驶舱内,且第一温控系统与第二温控系统分体布置,提高布置灵活性,提高适用性,降低设计制造成本,并满足特殊工况的使用需求,提高强震环境下的可靠性,并分别通过减震底座连接驾驶舱,进一步提高抗震性能,满足特殊车辆的使用要求,有效降低故障率,提高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翟金良,包耿,乔林林,田小红,姜朝,李尾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0/1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021/3212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