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吸能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吸能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3:34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车辆碰撞越来越多的发生在交通事故中,转向轴在碰撞时的溃缩对驾驶员的安全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转向轴的溃缩方式主要为人体向转向轴移动从而碰撞转向轴,实现转向轴的溃缩,该溃缩方式无法对人体碰撞转向轴的行为进行缓冲吸能,对人体伤害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和车辆,其优势在于,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实现转向轴分级溃缩,减小对乘员的伤害。

2、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包括:

3、固定支架,用于固定至管梁,所述固定支架开设有滑槽;

4、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支架滑动连接并在所述滑槽滑动,所述驱动组件用于根据车辆碰撞传感器的加速度达到预设值而伸出;

5、吸能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和吸能带,所述安装支架用于固定至转向轴,所述吸能带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滑槽相对应,所述吸能带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所述驱动组件伸出时,所述吸能带与所述驱动组件的抵接面积增大;

6、拉紧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拉紧组件用于根据所述吸能组件逐渐增大的加速度对所述驱动组件提供逐渐增大的拉紧力;

7、所述吸能带施加给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力的方向与所述拉紧组件施加给所述驱动组件的拉紧力的方向相反,所述驱动组件施加给所述吸能带的抵接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吸能带变形。

8、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抵接柱,所述抵接柱与所述吸能带抵接并用于沿第二方向伸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夹角,所述吸能带施加给所述抵接柱的抵接力和所述拉紧组件施加给所述驱动组件的拉紧力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

9、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吸能带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自所述驱动组件向所述安装支架依次设置的第一吸能带和第二吸能带,所述抵接柱未伸出时,所述抵接柱与所述第一吸能带抵接,所述抵接柱伸出时,所述抵接柱同时与所述第一吸能带和所述第二吸能带抵接。

10、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当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抵接柱与所述第一吸能带抵接;当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抵接柱伸出而同时与所述第一吸能带和所述第二吸能带抵接。

11、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吸能带还包括分隔带,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分隔带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带和所述第二吸能带之间。

12、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呈“匚”形的第一侧壁、底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滑槽相对应,所述吸能带相背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抵接柱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13、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合第一容纳腔,所述抵接柱包括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吸能带抵接,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的压力可变,通过压力变化推动所述抵接柱伸出。

14、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气体产生组件和触发件,所述触发件用于根据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控制所述气体产生组件向所述加压腔产生气体,以控制所述加压腔的压力。

15、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拉紧组件包括转轴、带齿偏心轮、齿圈和绳索,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开设滑槽的壁面上,所述绳索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带齿偏心轮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齿圈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齿圈与所述带齿偏心轮啮合,根据所述吸能组件逐渐增大的加速度,所述齿圈对所述带齿偏心轮提供逐渐增大的啮合力。

1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

17、实施本申请,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通过驱动组件根据车辆碰撞传感器的加速度达到预设值而伸出,将安装支架固定至转向轴,吸能带设置于安装支架,使吸能带与驱动组件抵接,驱动组件伸出时,吸能带与驱动组件的抵接面积增大,将拉紧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使拉紧组件根据吸能组件逐渐增大的加速度对驱动组件提供逐渐增大的拉紧力。吸能带施加给驱动组件抵接力的方向与拉紧组件施加给驱动组件的拉紧力的方向相反,驱动组件施加给吸能带的抵接力大于预设压力,从而对转向轴施力,吸能带与驱动组件的抵接面积不同,对转向轴施力不同,使得车辆碰撞时,转向轴分级溃缩,减小对乘员的伤害。

技术特征:

1.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抵接柱,所述抵接柱与所述吸能带抵接并用于沿第二方向伸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夹角,所述吸能带施加给所述抵接柱的抵接力和所述拉紧组件施加给所述驱动组件的拉紧力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带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自所述驱动组件向所述安装支架依次设置的第一吸能带和第二吸能带,所述抵接柱未伸出时,所述抵接柱与所述第一吸能带抵接,所述抵接柱伸出时,所述抵接柱同时与所述第一吸能带和所述第二吸能带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当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抵接柱与所述第一吸能带抵接;当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抵接柱伸出而同时与所述第一吸能带和所述第二吸能带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带还包括分隔带,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分隔带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带和所述第二吸能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呈“匚”形的第一侧壁、底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滑槽相对应,所述吸能带相背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抵接柱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合第一容纳腔,所述抵接柱包括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吸能带抵接,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的压力可变,通过压力变化推动所述抵接柱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气体产生组件和触发件,所述触发件用于根据所述吸能组件的加速度控制所述气体产生组件向所述加压腔产生气体,以控制所述加压腔的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组件包括转轴、带齿偏心轮、齿圈和绳索,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开设滑槽的壁面上,所述绳索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带齿偏心轮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齿圈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齿圈与所述带齿偏心轮啮合,根据所述吸能组件逐渐增大的加速度,所述齿圈对所述带齿偏心轮提供逐渐增大的啮合力。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

技术总结一种吸能装置和车辆,吸能装置用于车辆,包括:固定支架、驱动组件、吸能组件、安装支架、吸能带和拉紧组件,在固定支架上开设滑槽,使驱动组件与固定支架连接并在滑槽滑动,驱动组件根据车辆碰撞传感器的加速度达到预设值而伸出,将安装支架固定至转向轴,吸能带设置于安装支架,使安装支架与滑槽相对应,吸能带与驱动组件抵接,驱动组件伸出时,吸能带与驱动组件的抵接面积增大,将拉紧组件设置于固定支架,并与驱动组件连接,使拉紧组件根据吸能组件逐渐增大的加速度对驱动组件提供逐渐增大的拉紧力,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实现转向轴分级溃缩,减小对乘员的伤害。技术研发人员:田鑫,马盼,侯权丰,商祖彬,王小虎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3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