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连接装置、厢板、厢体以及厢体的合厢方法与流程  >  正文

连接装置、厢板、厢体以及厢体的合厢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7:34

本技术涉及厢体组装,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厢板、厢体以及厢体的合厢方法。

背景技术:

1、厢式车的厢体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板、顶板以及后门。厢体在制造工厂组装,然后整厢运输至目的地的方式,特别是远距离海运,其相较于板材运输,具有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因此,厢体的异地组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目前,厢体在组装时通常采用以下方式:一体式包边型材通过铆接或粘接或两者兼备的方式进行装配。但是,上述方式在合厢时需要先通过一系列工装设备完成厢体各大片的定位粘接后才能进行一片式包边型材的粘接。导致合厢效率较低,且一片式包边型材的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厢效率较高的连接装置、厢板、厢体以及厢体的合厢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3、第一连接件,其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由所述第一板体弯折延伸的两第一弹臂,所述第一板体用于与墙板贴合连接,两所述第一弹臂位于所述墙板的其中一侧,且两所述第一弹臂之间具有间隔而形成具有开口的第一弹性空间;

4、第二连接件,其包括第二板体以及由所述第二板体垂直延伸的两第二弹臂,所述第二板体用于与另一墙板贴合连接,且两所述第二弹臂位于该墙板的其中一侧,两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具有间隔而形成具有开口的第二弹性空间;

5、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空间和所述第二弹性空间的开口相对设置,两所述第一弹臂进入所述第二弹性空间,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板体并进入所述第一弹性空间内,所述紧固件挤压两所述第一弹臂,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进而实现相邻两墙板之间的垂直连接。

6、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至少其中一所述第一弹臂的内壁沿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向外倾斜,使两所述第一弹臂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7、两所述第一弹臂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紧固件的外径,使所述紧固件挤压两所述第一弹臂,而实现过盈配合。

8、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一弹臂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开设凹槽,且两所述第一弹臂的凹槽的开口相背离;

9、所述凹槽呈弧形槽,且两所述凹槽的凸面相对设置。

10、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靠近所述墙板的所述第一弹臂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墙板的第一弹臂的宽度;

11、靠近所述墙板的所述第一弹臂的外侧壁呈弧形,其曲面朝向所述第一弹性空间。

12、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包括贴合部和延伸部,所述贴合部用于贴合所述墙板,所述延伸部由所述贴合部延伸而形成,且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墙板贴合连接时,所述延伸部超出所述墙板,所述第一弹臂由所述延伸部弯折延伸而形成;

13、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贴合部的端部设有弯折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第一弹臂间隔且所述翻边沿远离所述延伸部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一弹臂,且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时,所述翻边位于所述第二弹臂远离所述贴合部的侧面;

14、所述贴合部上凸设有第一定位条,用于卡置于槽内而实现定位。

15、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两所述第二弹臂分别为靠近墙板的第二内侧弹臂以及远离所述墙板的第二外侧弹臂,所述第二外侧弹臂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二内侧弹臂。

16、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至少其中一所述第二弹臂的内壁沿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向外倾斜,使两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7、两所述第二弹臂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所述第一弹臂之间的距离,而使两所述第一弹臂能够进入所述第二弹性空间内;

18、两所述第二弹臂的末端具有向内凸伸的凸起。

19、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臂的第二内侧弹臂包括加宽部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加宽部上的本体部,所述加宽部靠近所述第二板体,所述加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本体部的宽度,所述加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的第二外侧弹臂的宽度;

20、所述第二弹臂的第二外侧弹臂背离墙板侧面开设有减重槽。

21、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包括装配部和过渡部,所述装配部用于贴合所述墙板,所述过渡部由所述装配部延伸而形成,且所述过渡部超出与所述装配部贴合的墙板,所述第二弹臂由所述过渡部弯折延伸而形成;

22、所述装配部上凸设有一档条,该档条用于抵接于与所述装配部贴合的墙板。

23、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24、公连接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块、由所述第一连接块延伸的安装板以及由所述安装板弯折延伸的延伸边,所述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块均用于与墙板贴合连接,所述安装板凸伸出所述墙板,所述延伸边与所述第一连接块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开设有定位槽;

25、母连接件,其包括第二连接块、由所述第二连接块弯折延伸的装配板、由所述第二连接块延伸的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弯折延伸的折边,所述装配板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均用于与另一墙板贴合连接,所述装配板凸伸出该墙板,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一定位块;

26、其中,所述定位槽的口径大于所述定位块的尺寸,使所述定位块能够在所述定位槽内移动,所述定位块置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折边与所述延伸边之间具有间隔而形成榫槽,榫头卡置于所述榫槽中而实现所述公连接件与所述母连接件之间的连接;

27、所述公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同一墙板的同一边处,所述母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或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另一墙板的同一边处,使相邻两墙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公连接件和所述母连接件实现连接。

2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29、公连接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块、由所述第一连接块延伸的安装板以及由所述安装板弯折延伸的延伸边,所述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块均用于与墙板贴合连接,所述安装板凸伸出所述墙板,所述延伸边与所述第一连接块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开设有定位槽;

30、母连接件,其包括第二连接块、由所述第二连接块弯折延伸的装配板、由所述第二连接块延伸的连接板以及由所述连接板弯折延伸的折边,所述装配板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均用于与另一墙板贴合连接,所述装配板凸伸出该墙板,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一定位块;

31、其中,所述定位块卡置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折边与所述延伸边之间具有间隔而形成榫槽,榫头卡置于所述榫槽中而实现所述公连接件与所述母连接件之间的连接。

32、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的口径大于所述定位块的尺寸,使所述定位块能够在所述定位槽内移动;

33、所述定位块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块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定位槽的形状与所述定位块的形状适配。

34、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折边以及所述延伸边的内壁均倾斜,而使所述榫槽的口径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35、所述榫头的形状与所述榫槽的形状适配。

36、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板上凸设有一第二定位条,用于卡置于墙板上的槽内而实现定位;所述第二定位条与所述延伸边分列于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定位条与所述延伸边间隔设置。

37、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块上相对于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上开设有限位槽,以用于容置定位结构实现定位;

38、所述装配板上凸设有一卡条,用于卡置于墙板的槽内实现定位,所述卡条与所述连接板分列于所述装配板的相对两侧。

3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厢板,包括墙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墙板的至少其中一端部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如上项所述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连接于所述墙板的外侧。

40、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装置的公连接件或母连接件。

4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厢体,包括多个厢板,其中,至少相邻的两厢板采用如上所述的厢板,且其中一所述厢板包括第一连接件,另一所述厢板包括第二连接件。

4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厢体,包括多个厢板,其中,至少相邻的两厢板采用如上所述的厢板,且其中一所述厢板包括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公连接件或所述母连接件,另一所述厢板包括第二连接件和所述母连接件或公连接件;

43、相邻两所述厢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公连接件和所述母连接件实现连接。

4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厢体的合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5、将其中一厢板的公连接件的定位块放置于另一厢板的母连接件的定位槽中,且所述公连接件与所述母连接件之间形成榫槽;

46、将其中一厢板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弹臂伸入另一厢板上的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弹性空间内;

47、安装紧固件,使其卡入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弹性空间内;

48、安装榫头,使其卡置于所述榫槽中,完成上述两厢板的连接。

4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50、本技术中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与两墙板连接,第一连接件的两第一弹臂伸入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弹性空间内,紧固件打入第一弹性空间内,挤压两第一弹臂并使第一弹臂向两侧变形,产生弹性力进而接触并压紧紧固件。同时,向两侧变形后的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抵接,第二弹臂阻止第一弹臂继续向外变形,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牢固的连接,保证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

51、本技术中的另一连接装置包括母连接件和公连接件,母连接件和公连接件分别与两墙板连接,公连接件的定位块与母连接件的定位槽适配,且公连接件与母连接件共同围合形成榫槽,通过榫头卡置于榫槽中而实现连接。

52、本技术中的厢体的厢板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母连接件与公连接件的连接,实现任意相邻两厢板之间的连接,而使该厢体能够分片包装运输、异地总装,降低了成本。且该厢体在异地进行合厢的效率较高。

53、进一步地,相邻两厢板之间,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位于外侧,母连接件和公连接件位于内侧,通过内侧和外侧的同时连接,增加了厢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54、本技术中的厢体的合厢方法中,通过公连接件与母连接件的定位实现两厢板的初定位,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实现两厢板的初步连接以及调整两厢板的相对位置,最后再安装榫头,通过榫头与榫槽的过盈配合进一步调整两厢板的相对位置,使两厢板相互垂直。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需要反复校正两厢板之间的位置,调整精度而言,本技术中的两厢板直接通过公连接件和母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而实现了安装以及定位,省略了反复校正调整精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合厢效率。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6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